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然而隨著慢性病的高發,即便是想達成預期壽命,也成為了一種挑戰……
2021年7月26日,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郁金泰教授團隊通過一項對39萬余人的環境暴露因素大規模分析研究揭示了影響長壽的關鍵因素。
研究團隊應用孟德爾隨機化研究法,利用長壽和暴露組學的大規模全基因關聯數據,分析全面探討環境暴露與長壽的關系,最終發現: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癥、高血壓、糖尿病、靜脈血栓栓塞、高膽固醇血癥此8大疾病對長壽不利,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高也不利于長壽,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增高的人群更容易長壽。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影響長壽的可調控因素,如高水平的身體脂肪質量以及體脂百分比不利于長壽,而單純的體重等對于長壽并沒有顯著意義等。
研究團隊介紹,從促進長壽的角度來看,通過干預關鍵的環境因素,如加強對中老年常見疾病的預防和管理,引導人們轉變生活方式等,有望促進全人類長壽。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老齡化社會不得不面臨慢性病這一大挑戰。數據統計,我國慢性病約占疾病負擔的76%,疾病死亡率的86.6%。可見,防治慢性病,對追求長壽目標有著重要影響。如何防治慢性病?首先做到“3減”
1、減鹽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雖然對比過去有所下降,但仍超出了建議用量,正正應證了那句:“吃的鹽比走的路還多”!
生活中可以無辣無油,但不可以無咸。鹽是日常無法割舍的調味品,其化學成分為氯化鈉。鈉本身并不是一個“壞元素”,人體的血漿容量、酸堿平衡等,都需要鈉元素作為平衡支撐。但是,當鈉攝入過多,就可能導致血壓升高,觸發心血管疾病。高鹽攝入還會刺激胃粘膜,導致胃病的發生風險增高。
生活中離不開鹽,那么如何科學控鹽呢?不妨參考以下3個小妙招:
替代法:烹飪時可用醋、檸檬汁等調味,替代部分醬油、沙拉醬、味精、蠔油等;
掌握量:準備一個定量鹽勺,可以幫助掌握每次用到的鹽量;
少吃外賣:大多數餐館的餐食都會比家常菜用鹽更多,最好還是減少外賣次數,或是備注要求少放鹽。
2、減糖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我們每天攝入的添加糖應該控制在25g以下。但根據我國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每日攝入的糖用量已達30g。
高糖飲食會刺激血糖飆升,胰島素不停分泌,其作用就會減弱。當血糖長期處于高水平,還會產生胰島素抵抗,胰島功能受損,糖尿病、多囊卵巢綜合征、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謝疾病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
有些人認為不吃甜,就是戒糖。但生活中不少食物都含有“隱形糖”,例如話梅、山楂、酸奶、即食燕麥片等。那么,生活中想要避免“隱形糖”,減少糖的攝入,需要做到:少吃高糖類包裝食品,包括冰激凌、巧克力、糕點、糖果、蜜餞、果醬等;烹飪過程少加糖,家庭烹飪可用大蒜、辣椒、醋等提味,取代糖;用白開水替代飲料等。
3、減重
“即便是胖,只要自信就是最美的。”為了鼓勵肥胖者不過于自卑,不少雞湯文都會出現類似的話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肥胖也算是一種慢性疾病。
多項研究證實,肥胖與13種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不僅如此,肥胖還與高血壓、糖尿病、肝膽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等密切相關。甚至有證據顯示,人類期望壽命的穩定增加,可能會因肥胖發病率的升高而終止。
那么怎么判斷自己是否肥胖呢?根據BMI指數,大于24就屬于超重,而BMI大于28就屬于肥胖。
而BMI指數的計算方式為:體重(kg)/身高(m)2。如一個1.7米的人,體重85KG,那么他的BMI=85/1.72≈29.5,就屬于肥胖范疇了。
當然減肥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科學減重,記住兩個關鍵:“飲食+運動”。運動是世界上最有效也是最便宜的“減肥藥”,通過運動不僅能消耗多余的脂肪,也可以幫助身體新陳代謝,舒緩情緒。
運動的同時,也要注意飲食控制。不要這頭跑完一圈,那頭又去吃兩個甜筒。這種做法很難實現減肥成功。想要控制體重,最好避免高油高糖飲食,實在餓的話,吃點少油少鹽的清淡食物。
雖然上述防治慢性病的措施并不困難,但能做到且堅持下去的人卻是少數。在希望自己長壽的同時,可以試著反問自己為此做了哪些努力,如果沒有,那么從今天就開始努力吧!#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 《中國學者大規模研究揭示影響長壽的關鍵因素》.中國新聞網.2021-07-26
[2] 《一杯奶茶就超標!如何避免高糖飲食陷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