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收入分配交易規則的總和,是以規則和條文體現出來的各個分配主體之間權力與利益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主體一般是由三大利益集團構成,即工人(勞動力所有權)、雇主(生產資料所有權)和政府(公共政治權利)三者共同分割國民收入。
收入分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建國以來,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經歷了4個階段:
1、1949-1978年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體現了平均主義的思想。在傳統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由國家直接決定收入分配的體制。
2、1978-1992年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收入分配原則所作出的改變主要是側重于效率兼顧公平。1978-1992年這一時期,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將“先富”與“后富”有機統一起來。
3、1993-2004年
這一階段的分配原則重點突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國家提出的分配原則主要有: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此外,這一時期的分配政策強調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是指存在于企業內部的分配,即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總收益多少而進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再分配過程中,更為強調對公平的重視,通過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
4、2004年-至今
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為側重強調公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的持續深入,由收入差距過大而導致的貧富分化問題成為新的經濟社會矛盾,社會公平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當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為強調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勞動報酬的比重,針對低收入勞動者,則通過加大扶貧力度與最低工資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來創造機會公平,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綜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初次分配效率優先,再分配兼顧公平。
雖然建國70多年來我國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貧富差距呈現出“窮降富升”的發展趨勢,從基尼系數看,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0.5這一社會容忍的紅線。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指出,據世界銀行測算,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47,在10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基尼系數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于0,基尼系數越接近于0表明收入平均越是趨向平等。
國際慣例,0.2以下為絕對平均,0.2-0.3為均等,0.3-0.4為相對合理,0.4-0.5為差距過大,若基尼系數為0.5,則表明收入差距懸殊,說明1%的人口占有了50%的社會財富。
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正呈現出全范圍多層次的擴大趨勢,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國際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業之間職工工資差距也十分明顯,最高的與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此外,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差距加大這一難題,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手段,制定出相關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按計劃逐步加以實施,方能見效。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分配領域中,要同時達到公平與效率這兩個目標難度很大
經濟公平包括:起點公平(占有權、分配權的平等)、過程公平(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和結果公平(共同富裕)。效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源于普遍存在的稀缺性與人類欲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公平與效率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政府經濟活動要達到的目的。但要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是有一定難度的。效率與公平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同時也是任何國家都需要去面對的問題。
要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首先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效率,把蛋糕做大;其次,努力在市場經濟范圍內實現公平、機會均等和照顧弱勢群體的收入分配結果。然而,從目前世界各國的收入分配實踐的效果來看,僅靠市場是解決不了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問題的。
缺乏有效的調節機制必然會導致嚴重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最終會產生社會動蕩,提高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如何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是一道難題
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協調利益結構關系。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個人、企業、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多個主體,存在著利益需求的多樣性和利益分配觀念的多樣性,要取得大家共同的認可,絕非一件簡單的事。
另一方面,改革必然會觸及不同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導致收入分配改革受阻。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已經產生了眾多不同的利益集團,例如壟斷行業不合理的高收入、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增多。
地方保護主義下,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區利益增大,已成為普遍現象。而實行分配制度改革必將觸動它們的利益,遭遇到來自于各個方面的阻力。
由此可見,要打破利益關系制約,解決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在我國是一項長期、復制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自2004年開始,發改委就開始了制度收入分配整體方案的調研工作,但直到2013年2月國務院才批轉《關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意見》。
而相關方案的配套實施細則至今仍難以出臺,從中可以看出分配制度改革的難度之大。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表面上看只是收入分配問題,可是其背后反映的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它涉及到市場機制、政府作用、勞資博弈、要素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在此情況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的出臺,可能難以兼顧到對各類收入分配的調節,可能會出現調節了收入分配,但是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的局面。例如,降低壟斷部門工資有利于緩解居民收入分配不均,但同時會降低居民部門總收入份額。
所以,國家在選擇實施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時,既要考慮到綜合平衡分配調節效果,又要兼顧到其對經濟的影響以及推行的難度。此外,在二次分配中,收入分配集中體現在財政收入與支出方面,也就是說,國家要運用稅收政策,來調節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水平。
這就涉及到稅制改革問題,而稅制改革將涉及到各個社會階層、不同收入群體的利益,所以必須謹慎推進,不可貿然實施。
結語
綜上所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看起來是與民生相關的經濟問題,但其絕非僅限于經濟層面的問題,事實上,它與許多社會、政治、體制問題糾結在一起,是整個市場經濟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以,要從根本上實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須與其他各項改革協調配套進行,相輔相成,不可獨自冒進,實施單項改革,只有在整體改革時機成熟時,出臺相關改革措施,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把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