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世界政治格局的時候,我們常把其分為東方和西方國家,但實際上,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大部分都屬于民族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包括澳大利亞、印度等,都屬于這一范疇。
而中國則與大多數多家都有所不同,中國不屬于民族國家。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廣義和狹義上的文明國家。
而作為文明國家,中國的國家性質、行為規則、執政基礎、文化背景、發展模式、行進方向都與其他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
那么,民族國家和文明國家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西方戰略專家曾經公開表示:中華民族有三大優點,誰也無法阻擋其民族復興。
這番言論是否正確?其背后又有何道理?今天,就帶領大家走進中國這個唯一的文明國家。
總體上說,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之間有著4個根本的區別:其一,兩者之間組成國家的基礎不同;其二,其獲得并延續正確的主要手段、方式不同;其三,執政后政權的目標和行動模式不同;其四,國家的穩定與可持續性不同。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
首先,組成國家的基礎不同。這里所說的“基礎”分為兩個內容,一方面,從廣義角度上講,組成文明國家的基礎是共同的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價值觀認同,而組成民族國家的基礎是對于執政單位個體或者組織價值觀的短暫認同。
另一方面,從狹義的角度上講,組成文明國家的基礎是“家庭”,家庭是國家創設、發展的最小單元,在微觀層面,家庭是一個完全的整體,有著統一的決策和行為;而組成民族國家的基礎是“個人”,在任何層面,最小單元的行為和思想都只是具體某個人的代表。
家庭和個人作為最小單元,在行為模式和管理方法上有著本質區別。
前者易于管理,統治者容易在家庭的基礎上,構建中觀層面的管理對象,如社區、鄉鎮等,對傾聽民意和傳達指令都有著很暢通的渠道,效果和效率都很高。
而后者則不容易管理。個人的思想會因為個人的自然稟賦、成長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特別是個人很容易受到社會制度、突發事件、他人誘導等的影響而做出臨時性的、偶然性的大幅度調整,這對于執政者傾聽民意、制定政策和政策的執行都會產生極大的挑戰。
其次,獲得并延續正確的主要手段、方式不同。
對于文明國家來說,主要依靠的是對文明傳承的價值觀上的認同,對歷史實踐的繼承和對現有民風、民俗以及大眾對國家未來發展期盼的統一要求的堅定支持而獲得政權的。
而民族國家主要是依靠暴力,特別是武裝力量來強制奪取政權。
這就導致政權的延續性非常差,后來的統治者可以完全不考慮之前統治者的利益和已經制定的政策,而專注于自己或者自己背后集團的利益。
由于文明國家的統治者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正確領導觀念和執政目標,所以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會綿延永續,而作為民族國家,想要獲得延續性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什么中華民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民族的根本原因。
再次,執政后政權的目標和行動模式不同。由于獲得政權的方式和手段有所區別,所以執政后的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政權的目標和行動方式也有根本區別。
文明國家的統治者會在獲得政權后,繼續繼承前人的正確政策和有利于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
具體來看,對于中國來說,我們繼承了國家要繁榮富強的目標,也將整個目標的實現方式與道路創造性地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
于是,統治者就需要關心民意、傾聽和改善民生,把國家發展的動力內化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來。
而對于像美國這樣的民族國家來說,由于其是采取暴力方式獲得的政權,且對前一政權的所有政策和目標都沒有繼承,所以只能考慮現有精英階層的利益。
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其到處推行霸權主義,打著所謂“民主自由”的旗號,利用經濟、軍事等手段對其他國家的資源進行掠奪。
最后,國家的穩定與可持續性不同。如果你理解了前文講述的內容,對于這一點就很好理解了。
文明國家執政者將全部重心放到人民福祉上,放到國內發展和建設上,加之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組成方式,有利于管理和改革,所以國家就會很穩定,內部只要不出現重大問題,國家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顛覆性的情況。
而由于民族國家統治者往往只考慮自己或自己背后的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對民生基本上是不管不顧,又因為其對其他國家采取掠奪的霸權政策,所以在國際上也只有淫威,其他國家對它的恨意很深,對其表面上的認同也只是懾于淫威的短暫現象。
從長遠角度考慮,這個國家終將內外叫困,快速衰落,甚至面臨分裂、內戰的局面。
了解了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之間的區別之后,我們再來看西方戰略專家的這句話。
其講這句話的論據有三點:一是中國人一直相信“人定勝天”,二是中國人從不安逸,三是面對任何困難,中國人都萬眾一心。
顯然,西方戰略專家的話雖然不假,但是并沒有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作為文明國家在以下4個方面都具有任何民族國家都不具備的根本特性,或者說是長久優勢,
有了這些優勢,中國的復興自然不可避免,而且中國的長治久安和持續偉大,在人類歷史中,也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中國具有基于價值觀認同的凝聚力。關于“萬眾一心”的判斷正是基于此理論。
中華民族綿延至今已經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政權如何更迭,新晉統治者都必須在上臺之后的第一時間,努力變成文明的認同者和傳承者的角色。
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價值觀的認同。
他們在管理上、發展上都有著既定不變的認同或者說是期待。因此,無論誰執政,都必須要首先對該體系進行高度認可才行。
正是因為從上到下都有這樣的歷史價值觀的認同,所以在未來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過程中,上下才能目標一致,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這種凝聚力在關鍵時刻可以結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被進一步放大,集中體現出來。
其次,中國具有基于對政權信任的行動力。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這個執政黨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漫長的近代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后的歷次對外作戰中的表現和改革開放后的實踐中慢慢形成的。
之所以說中國人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因為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證,福祉水平越來越高,且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與人民心中的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才會具有如此強大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會被體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能夠體現在人民對黨的各項要求、政策的貫徹行動中來。
這一點已經被多次實踐所證明,從當年的對解放軍的支持,到后來的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再到如今的對各地防疫政策的執行,無不體現著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絕對信任,對其政策的堅定支持。
再次,中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力。西方戰略專家所給出的關于“人定勝天”和“從不安逸”的判斷,就是基于這一條理論。
中國人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漫長的封建社會,一直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
由于時間長、變化多,人民對人與天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統一的有實踐基礎的正確的認同。
中國人不信邪、相信人的這套理論歷朝歷代的資料中你都能找到。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放到如今依然使用。
因為,被歷史證明過的經驗教訓讓中國人民始終堅信,人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大禹治水,后來的抗洪搶險,再到如今的全民抗疫,從糧食豐收,到經濟崛起,依靠的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天時,是自然條件,地利是國家現實的物質基礎,而人和就是主觀能動性。
所以中國的發展理論是完全科學的體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的勤勞、勇敢、奮斗精神被完全激發出來。
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發展理論和人本理論的統一結合,形成了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力。“人定勝天”和“從不安逸”絕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沒有實踐支撐的虛空理論。
最后,中國具有基于歷史實踐形成的操作層面的慣性。在這一點上,普通民眾最有感受。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數為下一代而努力的民族。
無論是誰,都會把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具象在對子女未來的高度期望和為其發展提供最大優越條件之中。
正是因為有了對子女的巨大責任感和使命感,才會讓更多的民眾勤奮、勇敢起來,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也才會讓中華民族得以永續傳承,且一代比一代更為優秀,因為后人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航的。
從上述民族國家與文明國家之間的三大區別、中國具有的四大優勢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基本結論——中華民族的崛起勢不可擋,而且中國的偉大將會永存。
將上述理論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其中的道理。
當前,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由于東西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本質變化,導致國際秩序出現了一定時期的動蕩,強權和霸權交織,維護穩定與破壞穩定的力量正在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目前,國內外遇到的主要和困難主要有:
第一,東方國家長期面臨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經濟制裁、軍事恫嚇和外交孤立;
第二,由于西方國家實力下降,導致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啟了逆全球化進程,目的是要保護本國利益;
第三,在西方挑唆下,中國周邊局勢開始出現動蕩。
那么,既然中國是一個文明國家,而且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領頭羊,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利用自身身為文明國家的特點和優勢,去突破困境,謀求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呢?我想,我們應該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發力。
第一,政治上堅定目標的正確性。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我們實現國家復興的偉大目標,只有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唯一正確選擇,我們不能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要堅定我們既定目標的正確性,這一點尤為重要。
第二,經濟上努力構建以國內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體系。面對疫情和逆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嚴重沖擊,我們應該構建國內循環體系,將其視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市場,將國際市場作為輔助,把發展的動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科技上持續自主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了能夠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努力爭取讓第四次工業革命率先在中國爆發,實現生產力的躍升,我們必須要在構建科研環境、科研資金投入、人才儲備和引進等方面繼續投入更多的精力。
第四,軍事上加快現代化建設。由于民族國家慣以武力解決問題,并經常用軍事力量威懾他國,逼迫其他國家聽命于自己,所以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公平正義,穩定周邊局勢,我們必須要加快軍隊現代化建設,不讓那些“強盜”和“土匪”有機可乘。
第五,產業體系上堅持轉型升級,構建更加完備和發達的工業體系。中國之所以能夠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實現了工業化。工業化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根本支撐。
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工業體系,提升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的位置,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必須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別是要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速度,要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完成中國企業在技術上、管理上、發展模式上的轉型升級。
第六,對國際秩序進行調整。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我們更有充分的理由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現在的國際秩序是美國在二戰后主導建立的,并不符合新興國家的發展需求。
因此,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代表,應該率先對現有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進行改革,使之符合時代的主題和各國發展的需求,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責任,更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
總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會比較復雜,困難較多,但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文明國家,有著民族國家所不具備的各種優勢,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就如西方戰略專家所說:誰也無法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國家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