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0 御工坊禮文化體驗館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齊白石的書法初期專注師古,下了很大功夫臨摹古人的作品。行草書臨習李(邕)、何(紹基)、金(冬心)、鄭(板橋)諸家,篆書臨習《天發神讖》、《漢祀三公》等碑。他自言“寫何體容易有肉無骨,寫李體容易有骨無肉,寫金冬心的古拙,學《天發神讖碑》的蒼勁”。受吳昌碩的影響也很大,表現于他書、畫、印的“金石氣”和重拙的美感上。
四十歲以后,齊白石五出五歸,游歷名山大川,過長江、泛洞庭、下陽朔、放眼華、嵩、衡、廬諸山,遍覽陜、豫、蜀、贛、湘、廣、京華之勝,胸襟因之開闊,見識由此廣博,為他開創自家面貌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五十七歲時,老人在藝術知己陳師曾、徐悲鴻、林鳳眠等人的鼓勵下,開始了跳出古人窠臼的“衰年變法”。置流俗于度外,自甘寂寞,“我自作我家畫”,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終于在現代藝壇別開生面,卓然成為一代巨匠。
白石老人在談到自己的藝術追求時,喜用“天真爛漫”、“縱橫歪倒”、“顛倒縱橫”等字句,說明他要表現的,不是那種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而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感覺,一種教化之外的野趣。他成熟的行草書作品,點畫老辣不拘細謹,字勢欹側不求平正,揮運開闔之際,給人以極強的力度感。他的篆書,亦游離于正統之外,專心于鮮為人取法的《天》、《三》諸碑,從這樣一些奇趣古拙的作品中,老人汲取了大量的藝術靈感,逐漸形成自己奇、古、勁健,氣勢盈滿的篆書風格。篆刻,老人日記中有這樣的話:“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刻印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繩墨,而人以為無所本。”這段話暗示齊白石實以秦漢印“天趣勝人”的精神為本,唯不重形貌與模式,“而人以為無所本”。白石老人治印,篆法古拙,章法參差,結合他指力非凡的單刀直沖,確乎大氣磅礴,別開生面,達到了他所追求的“天趣勝人”的境界。
這樣的風格,曾給白石老人招致了不少非議。毀之者每謂老人的作品失于野怪,缺少書卷氣。一方面,這牽涉到審美觀點的問題,另一方面,這樣的指責未必站得住----齊白石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溫文儒雅,充滿了書卷氣的。比如他八十歲所寫《與石庵尺牘》,清雅秀逸,余韻無窮,完全是帖學遺風。大多數的藝術家,對白石老人的評價是相當高的,李可染就曾言:“筆墨....講得最好的是黃賓虹,實踐得最好的是齊白石。齊白石的字寫得很好,力能扛鼎。”
總體而言,白石老人的書法篆刻作品,充滿了平民意識與樸實健康的審美情調,于粗袍亂服之中,自然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