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淺見,“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以后的觀點,尤其是受了宋明理學的影響,以此為根基,“存天理,去人欲”的價值觀念倡導了此后明清幾百年。
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是伴隨著孟子升格運動而發展的。孟子有一套完整的性善理論體系,是后來儒家人性論的主要思想來源。
這里就意味著,對于原始儒家思想而言,尤其是在孔子那里,并沒有“人性本善”的直接表述。至少在《論語》中,孔子更愿意把人性表達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與“習”相對,強調的是教化的重要性。至于人的原初本性是善還是惡,就我所知,并無遽下論斷之處??鬃诱f:“人之生也直”。“直”不等同于某種德性,而更似于老子的“樸”。與“直”相對而言是“枉”,枉就似乎牽連一種后天之“習”的結果。鄙人覺得,孔子希望用一種積極方式對待人性,希望發展人性,認為人性不僅僅是原始本能這樣的扁平化理解,它有其豐富性,尤其是人性需要每個人自己去把握,自覺地確立(用哲學語言來說)主體性?!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因此孔子肯定了人最終需要通過自己來進行價值選擇,找回那人類“相近”本性的大致方向。
如果從這一點出發,孟子沒有悖逆孔子的基本精神,恰恰相反,孟子的性善論從這一意義講是繼承、發揚了儒家所要提倡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人性問題,應該積極地長養它、發展它,同時,它最根本上來說應該是人的獨立自主的基礎,而不是受動物本能完全限制的無自由狀態。譬如優良的苗種,不養護栽培就變成稗草,性善論它首先肯定的是人對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而不是被動應對。
至于惡,客觀存在。就像是人,總會生病的。
儒家提供了藥方,管不管用,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說不管用。不管用可以換一副藥。但是,儒家講及人性的善用,卻是難以徹底抹殺的。也許法家的藥管用,但副作用是最大的。儒家的社會治理理念,當補藥吃,身子吃不壞,反倒有助于康復。有人說吃壞了,不能吃,那也沒關系,人類的共同努力就是想趨于真善美,減少假丑惡,如果有更好的藥方,為什么要耽誤治療呢?
總結一下,儒家人性論,如果有著恰當的理解,它是趨向于真善美的,如果非要把它作絕對的錯誤來思考,希望你得出的結論不會是假丑惡,至少為了反駁而反駁,會讓自己臉上變得猙獰,心里變得魔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