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這個題目大約是一個偽命題。中方、西方,或者說世界上所有的人——基本在12歲左右以上的人,都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者說藝術哲學中的概念。這個概念,與邏輯思維既不矛盾,又不對等,它講的是要在藝術創作中善于形象化、圖像化,所謂“胸有成竹”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不會因為文字的關系有所差別。
一,邏輯思維指的是什么?是說想事情、說話要符合邏輯。盡管“邏輯”一詞來源于古希臘的“羅格斯”,但在公元前數百年,中國和印度的學者們,也開始研究思維和說話的規律性理論了——中國叫“名實之學”,印度叫“因明學”。 二,中國、西方、印度的學者們研究邏輯問題的思路是一樣的——概念、判斷、推理。首先,概念要明確,“白馬非馬”是中國關于邏輯問題的一個著名論題。其次,判斷要準確,“指鹿為馬”不僅偷換了概念,而且判斷也是錯的。再次,推理要符合規則, “天下雨地會濕”肯定是對的,但反過來以地濕推斷一定下雨了就未必對。這種概念、判斷、推理的認知及應用,世界上的人是普遍適用的。
(墨子是中國邏輯學的大家)
三,兩千年前,中國、古希臘、印度都有了邏輯學或者不叫邏輯學但本質是研究邏輯的學問。邏輯學不研究自然和社會,只研究人的思維規律。必須強調的是,沒學過邏輯學的人,不一定不講邏輯,因為這是人類思維發展和成熟的標志。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有一個著名的“認知發生論”,他在對大量兒童進行觀察和測試后,總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論——從概念開始到判斷,再到成熟推理,基本在12歲左右心智開始成熟。他的實驗,模擬了人類群體意識的發展史——人類意識也是按照這樣的階段發展的。所以,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不管是哪里的人,都在按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在思考,就是說都是在邏輯思維。
四,人的意識,是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兩種意識,都是邏輯思維。“開水可能會燙傷人”,不管你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得到的這個判斷,當你在廚房處理熱水的時候,潛意識已經提醒你這個邏輯結論了。如果按題主所說的中國人是形象思維,會是在腦海里出現一幅被嚴重燙傷的畫面嗎?如果出門前看到陰天了,是眼前先浮現一幅被淋成落湯雞的慘象嗎?確實有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思維的說法,前蘇聯的科學家說的。這個說法有道理。特別是顯性思維,在思考的時候,實際上是通過你最熟悉的語言概念在思考。但是,和文字沒關系,不可能你想一件事情,先在腦海里出現一串漢字,那么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呢?文字肯定與思維是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沒關系。 五,不同的人們,在邏輯思維上會不會有差距?肯定有。第一,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一般會比沒接受過系統教育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二,受過專業訓練的,在專業領域一般會比沒受過專業訓練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三,年齡稍長一些的,一般會比年紀較輕的,甚至小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這只是說“一般”,并不絕對。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國和西方來劃分邏輯思維能力的強與弱,是毫無根據的。 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藝術哲學領域的概念。前面有高人說到了“賦比興”,這是文學領域比較贊成的說法。其實,在美術、音樂、影視等等領域,都有形象思維的特殊含義。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實桃花潭水無論如何不可能有300米深;他還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京河北這一帶,大概從沒下過大如席的雪花。魯迅說,這是夸張,但很好,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就沒人信了。前面說到了畫竹需“胸有成竹”的例子。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講了一個趙子昂畫馬的故事,因為畫的太好,以至于馬活了跑到外面閑逛。總之,形象思維不是和邏輯思維一個層面的概念,不能等而論之。另外,認為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是沒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