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智慧系列(39):困境更見真本事,順境難見真人性
明朝的時候,有一群山賊,在山上分享搶來的食物和財寶,一個個豪氣干云,都把自己當成了萬夫不當的梁山好漢。
賊眾們對自己的事業(yè)非常看好,武器也多,財寶也多,人也是越來越多,說不定某天也可以當上皇帝的。
但好景不長,忍無可忍的村民帶來了一群官兵來圍剿。賊眾雖然悍勇,但也擋不住正規(guī)軍,被殺的四處逃散,紛紛逃跑。不管是被抓的,還是逃走的賊人,都再也沒有當日的干云豪氣,也不再把自己當成梁山好漢了。
看一個人是否有真本事,順境的時候很難分辨,但一到逆境大概就顯露出來——而且越是困難就是顯露的徹底、干脆。
白居易有句詩非常好,叫《放言》,是這樣的: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大意是,大家想要辨別一個人是好是壞,是需要看其某些特殊時候的表現。就像辨別玉石和木材一般,真玉石能“燒”三天來看,而木材是否能成要等七年之后(這都是大略的說法)。周公是忠臣吧,但當別人都說他有心叛逆的時候,他內心也必然恐懼,而皇帝對之的信任也會淡薄;而王莽是個奸臣吧,但當他在篡位之前,大家還把他當成大忠臣。最后白居易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在篡位之前王莽就死翹翹了,他是忠臣還是叛臣,誰又能知曉呢?
俗話說,出水才見兩腿泥。平常大家都是人模狗樣的,隱藏的非常好,遇到事情(利害重大)就見人性本質了。
所謂“板蕩識忠臣,疾風知勁草”,只要局勢大亂了朝廷上才能看出那個是忠臣,那個是投降派;草勁不勁,要經過大風的檢驗。
但,這種后知后覺真的于我們做事有裨益么?
富人思維者,能夠見微知著,能從平常處看出人心好壞,不必等到困境來臨。為什么呢?因為富人思維者是從利害來分析人性,而非從善惡。人性不是善惡所能概括的,但用“趨利避害”四字就能全部體現之。
中均說:養(yǎng)成利害分析的習慣,將幫助大家非常快的成長。相互提高,請入企鵝群交流:一八八一七八五二三
欲了解更多,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均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