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將入相的崇高地位,使得司馬懿通過辟舉、保薦、拔擢等手段,將自己的故友親朋及其子弟安插在朝廷各處,廣納賢才,收攏人心,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權力網。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曹爽,獨攬朝政,為魏晉易代奠定了基礎。
其實司馬懿最終能奪得天下的原因還得從曹操說起,董卓入京、天下大亂的時候,各大諸侯每天喝酒開會吹牛,只有曹操務實不務虛,不斷招兵買馬,又實行屯田制,讓流離失所的百姓有衣穿有飯吃,從而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
曹操在自己的領地內任人唯賢,唯才是舉,不注重出身門第,這樣一來就觸及了士族門閥的利益。因為在當時,士族壟斷了做官的渠道。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夠讀書識字的人就已經算作社會精英。
漢代以來一直人才的選拔制度是察舉制,簡單說,就是推薦一些道德、才學都很高的人做官,這使得官員擁有了推薦權。做官的人自然會培養、推薦自己的后代做官,由此滾雪球般成為地方豪強。一些人為了做官就開始作秀,做出諸如“孔融讓梨”的事,否則很難理解為什么孔融讓個梨會鬧得天下盡人皆知。
曹丕的初衷原本是把選人、用人的權力完全收歸中央,取消地方的推薦權,然后留一些名額給寒門子弟。不料,曹芳即位后,司馬懿建立了“州中正”,簡單說來,就是又把推薦權放回地方,更方便地方豪門壟斷做官,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加上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的代表,一直代表著士族的利益,在士族中深得人心。
所以在鄧艾兵臨成都城下,被稱為扶不起的劉禪知道,有多少世家大族想投靠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國。因為諸葛亮治蜀,用的是法家的那一套,蜀國士族過得很慘。諸葛亮為了打壓士族,只能不斷北伐,轉移國內矛盾,增加凝聚力。所以,當非蜀國士族出身的馬謖犯錯后只能殺掉,不能給士族留下把柄。
這種選官制度導致大量昏官、庸官的出現,昏官、庸官又治理不好國家,必然引發戰亂,這也是后來導致魏晉南北朝近400年大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