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艾灸屬正陽之氣,邪不勝正,是身體里的邪氣自己在找出口,通過皮膚、汗液等排出來,表現在皮膚上就是小水泡,又叫灸花。
如果你濕氣重,光按摩三陰交都可能會起泡的。
注:水泡透明無色,代表體內寒濕過重;水泡黃色且有異味,代表體內郁熱嚴重;水泡是血水樣,代表體內濕毒嚴重,并有炎癥。
當然,出水泡也有可能是燙傷了!
畢竟艾灸人誰都有過被燙傷的經歷。灸過量、過久、操作失誤都會有!那么,如何分辨是燙傷還是灸花呢?
如果艾灸時沒覺得燙,后來灸處起泡,你可以叫它灸花;燙得受不了還灸起泡了,或者火苗燒到了自己,你叫它燙傷。
那出了水泡該如何處理?
1、首先停灸,一定要等結痂后才能在同一地方再艾灸;
2、如果是很小的泡,它會自行吸收;但是大水泡可將針消毒后刺破,并涂抹點鉑艾精油或著紅霉素軟膏。
3、如果化膿了,可用艾葉煮水,將化膿處放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干后撒上艾草灰,一般一次就可清理掉膿瘡,等它后面幾天長出新皮。
2、灸后不出汗,是沒效果嗎?
1
1、剛接觸艾灸的灸友
在最初艾灸的10-30天內,這部分人往往不怎么出汗的。
這說明他們經絡瘀堵較為嚴重,體內正氣不足以驅逐邪氣,所以病邪暫時無法通過汗液排出體外。
可以多灸關元、足三里等穴,以培補正氣,增強人體排出外邪的能力。
1
2、艾灸時間較長的灸友
3、出大汗是排寒效果好?
01
操作不當,比如,灸量過大、時間過長、只灸上身不灸腿。
灸量方面:一般灸至皮膚潮紅且伴有水氣,摸起來感覺非常濕潤,就說明艾灸的量夠了。
只灸上身不灸腿:建議搭配三陰交、太溪、復溜等滋陰穴位以補充津液。尤其陰虛和上熱下寒的人群要特別注意這兩點。
02
身體虛弱,主要是氣虛。
氣虛主要是肺氣虛和腎氣虛:肺開竅于皮毛,肺氣虛弱,約束不力,汗就會動輒跑出來,建議重灸肺經原穴太淵;
腎氣虛則就會手足不溫,大量出冷汗,建議重灸腎經原穴太溪。
03
脾虛或陰虛——白天多汗多脾虛,晚上多汗多陰虛。
夜里睡覺時出汗多數是陰虛,這種人往往偏瘦,還總是五心煩熱,需要艾灸三陰交、太溪、復溜等滋陰穴位,嚴重者可以搭配服用六味地黃丸。
04
體內陰寒濁氣過多。
陰寒濁氣大、瘀阻不通重的人需要借助汗液排出毒素,因此灸后自然出汗就多,等陰寒悉數排出,人體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也就沒有那么多汗出了。
4、總結艾灸后常見的5種汗
1
1、臭汗——責之肝脾
有人艾灸過后,一身臭汗,這其實是在排出肝脾的濕熱。
肝氣郁結,肝郁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肝木克脾土”,脾胃之氣失于健運,就會產生濕熱,困阻中焦。
艾灸過后,肝脾濕熱得以從肌表排出,由于這種汗是濕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
1
2、虛汗——責之肺
1
3、冷汗——責之腎
1
4、清汗——責之氣血
1
5、粘汗、黃汗——責之濕熱
有人艾灸過后,出的汗特別粘,而且汗液發(fā)黃,同時伴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等癥狀(與第1條臭汗有雷同之處),這說明體內濕熱較重。
建議:艾灸脾俞、中脘、豐隆、陰陵泉。同時搭配艾葉煮水泡腳,加速濕氣的排出。
有人因為出汗臭呀粘呀,就覺得艾灸不好,其實恰恰相反,這說明體內的濕熱等陰邪正被排出,等到灸量到位了,陰邪都排空了,汗就會漸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