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與有線電視網的融合(三網融合)已經成為網絡發展的趨勢。三者融合發展,互聯互通,為客戶同時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重服務。這里我們將其統一稱之為通信網絡。相對的,通信網絡又分為固話通信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兩大類。
其中,移動通信網絡由三大部分組成:接入網、承載網、核心網。
核心網(Core Network,簡稱 CN)或被成為骨干網(Backbone),本質就是對數據的處理和分發,即 “路由交換”。
最早的時候,固定電話網的核心網,說白了就是把電線兩頭的電話連接起來,這種交換,非常簡單,主要滿足人們無線移動通話的需求。
后來,用戶數量越來越多,網絡范圍越來越大,開始有了分層。
同時,我們要識別和管理用戶了,不是任何一個用戶都允許用這個通信網絡,只有被授權的合法用戶,才能使用。于是,多了一堆和用戶有關的網元設備。它們的核心任務只有三個:認證、授權和記賬,簡稱 3A。
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出現在數字蜂窩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通話的質量,推出了數字化語音業務的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2G 的核心網設備如下,名字就叫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動交換中心)。
20 世紀末,IP 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方式,傳統的語音通信的吸引力下降,人們期望無線移動網絡也能夠提供互聯網業務,于是出現了能夠提供數據業務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2.5G 到了 3G,網絡結構變成了下圖模樣。而 3G 基站,由 RNC 和 BSC 組成。
第二個思路變化,就是分離。具體來說,就是網元設備的功能開始細化,不再是一個設備集成多個功能,而是拆分開,各司其事。在 3G 階段,是分離的第一步,叫做承載和控制分離。在通信系統里面,說白了,就兩個(平)面,用戶面和控制面。如果不能理解兩個面,就無法理解通信系統。
這兩個面,在通信設備內部,就相當于兩個不同的系統,2G 時代,用戶面和控制面沒有明顯分開。3G 時代,把兩個面進行了分離。
從 R7 開始,通過 Direct Tunnel 技術將控制面和用戶面分離,在 3G RNC 和 GGSN 之間建立了直連用戶面隧道,用戶面數據流量直接繞過 SGSN 在 RNC 和 GGSN 之間傳輸。到了 R8,出現了 MME 這樣的純信令節點。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提供了 3G 不能滿足的無線網絡寬帶化。4G 網絡是全 IP 化網絡,主要提供數據業務,其數據傳輸的上行速率可達 20Mbit/s,下行速率高達 100Mbit/s,基本能夠滿足各種移動通信業務的需求。
4G 網絡架構中,SGSN 變成 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動管理實體),GGSN 變成 SGW/PGW(Serving Gateway,服務網關;PDN Gateway,PDN 網關),也就演進成了 4G 核心網,如下圖。
MME(移動性管理實體)的主要功能是支持 NAS(非接入層)信令及其安全、跟蹤區域(TA)列表的管理、PGW 和 SGW 的選擇、跨 MME 切換時進行 MME 的選擇、在向 2G/3G 接入系統切換過程中進行 SGSN 的選擇、用戶的鑒權、漫游控制以及承載管理、3GPP 不同接入網絡的核心網絡節點之間的移動性管理(終結于 S3 節點),以及 UE 在 ECM_IDLE 狀態下可達性管理(包括尋呼重發的控制和執行)。
4G LTE 網絡架構(注意,基站里面的 RNC 沒有了,為了實現扁平化,功能一部分給了核心網,另一部分給了 eNodeB)。2009 年,在部署 LTE/EPC(4G 核心網)的時候,有人認為核心網演進之路已經走到盡頭,繼續突破創新實在太難,畢竟要掌控每小區峰值速率 150Mbps 的網絡王國,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隨著 VoLTE 和 VoWiFi 的出現,LTE/EPC 又引入了 S2a、S2b 和 S2c 接口,這些接口將核心網的控制范圍延伸到了非 3GPP 網絡,即可信 Non-3GPP 接入(Non-3GPP Trusted Access)和非可信 Non-3GPP 接入(Non-3GPP untrusted Access)連接到 3GPP 網關 PGW。自此,核心網的構架如下圖所示,圖中綠色實線表示用戶面 & 控制面接口。
演進到 4G 核心網之前,硬件平臺也提前升級了。以中興為例,開始啟用 ATCA/ETCA 平臺(后來 MME 就用了它),還有 xGW T8000 平臺(后面 PGW 和 SGW 用了它,PGW/SGW 物理上是一體的)。
ATCA 里面的業務處理單板,本身就是一臺單板造型的 “小型化電腦”,有處理器、內存、硬盤,我們俗稱 “刀片”。
既然都走到這一步,原來的專用硬件,越做越像 IT 機房里面的 x86 通用服務器,那么,不如干脆直接用 x86 服務器吧。
長久以來,網絡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而那些專用的電信設備不但擴展不靈活,而且習慣了自掃門前雪,整體效率太低,如同公司的體制,這是一個龐大而臃腫的機構,仿佛背著世界前行。所以電信運營商要打破傳統,用 IT 的方式來重構網絡。而虛擬化打通了開源平臺,讓更多的第三方和合作伙伴參與進來,從而在已運行多年的成熟的電信網絡上激發更多的創新和價值。這正是 NGMN 的愿景:生態、客戶和商業模式。于是,網元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的時代到來了。
設備商先在虛擬化平臺部署 4G 核心網,也就是,在為后面 5G 做準備,提前實驗。硬件平臺,永遠都會提前準備。
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針對每一個新世代的網絡,都會制定出需求及應用場景,而各大電信標準組織,再依照 ITU 所提出的需求,訂定標準并向 ITU 提交標準,供 ITU 審訂。5G 提交的標準為 IMT-2020(https://www.itu.int/en/ITU-R/study-groups/rsg5/rwp5d/imt-2020/Pages/default.aspx)。
ITU 在 IMT-2020 中訂定了 5G 的八大 KPI(https://www.itu.int/en/ITU-D/Regional-Presence/ArabStates/Documents/events/2018/RDF/Workshop%20Presentations/Session1/5G-%20IMT2020-presentation-Marco-Carugi-final-reduced.pdf):
這八個 KPI 主要是要滿足三大場景的應用:
要實現這樣的愿景,5G 網絡需要面臨的技術挑戰主要是:高速率、端到端時延、高可靠性、大規模連接、用戶體驗和效率。
為了應對這這樣的技術挑戰,5G 網絡設計原則為:
如果用四個詞來概括 5G 網絡的設計原則,它們是:解耦、軟件化、開源化和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