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要略》
【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1]亦主之。(金匱胸痹:6)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注釋:
[1]橘枳姜湯:見下。
【功效配伍】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化飲。方中茯苓健脾化飲;杏仁宣肺利氣;甘草健脾和中。三藥合用,可使飲去氣順。上三味藥,水煮去滓,溫服,一日三次。若無效,再服藥。
【方證論治辨析】茯苓杏仁甘草湯治胸痹,飲阻氣滯證。癥見胸中氣塞,短氣。
本證屬胸痹輕證。胸痹飲阻與氣滯可互為因果,飲邪阻塞氣機,可致氣滯,氣滯亦能使水飲運行不利而停飲。但二者在因果關系上有先后主次之別,故其證有偏于氣滯,或偏于飲邪之異。本證胸中氣塞,短氣,偏于飲邪,故可伴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宣肺化飲。
【用方思路】茯苓杏仁甘草湯治胸痹輕證,或為胸痹初起。因其證尚無胸背痛,或心痛徹背;方亦無栝樓、薤白開痰結之品,故謂之輕證。臨證輕證用輕藥,重證用重藥,方證對應,則可取效。本方臨床用于治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氣管炎、肺心病等疾病。
【臨床應用與醫案】
1.胸痹王某某,男,68歲。患者因陣發性心前區悶痛1周入院,入院
時還伴有心慌,喘氣,胸悶,雙下肢浮腫,納差。大小便正常。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心電圖檢查報告:前間壁心肌梗死。中醫辨證考慮心脈瘀阻,痰飲阻滯。治擬活血通瘀、宣肺化飲之法。處方:茯苓、全瓜蔞各15g,杏仁、郁金、太子參各12g,甘草、當歸、赤芍、川芎、桃仁、薤白各10g。服上方7付后,患者心前區疼痛緩解,心慌、喘氣、胸悶等癥狀明顯好轉,心電圖復查較前明顯改善。隨后以茯苓杏仁甘草為基礎,加黨參、郁金、當歸、川芎各12g,全瓜蔞、五味子、丹參各10g,桂枝、陳皮各6g,調理月余,康復出院。[劉紹煉.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臨癥舉隅.四川中醫,1998,16(3):54]。
2.咳喘王某某,女,63歲。1994年9月7日人院。患者原有慢性咳喘及高血壓病史10余年。因受涼后引起咳喘復發1月余,咳嗽,咳吐白色泡沫痰, 胸悶氣促, 動則心慌, 精神差。體查:血壓20/14kPa(150/105mmHg) ,心率84次/分,心律不齊,雙肺均可聞及濕啰音,肝肋下1cm,無壓痛,舌質淡紅、苔白,脈微弦。全胸片報告:左上肺部感染,陳舊性結核。心電圖:偶發房早,左室肥大伴勞損。中醫辨證屬痰濕阻肺,氣機不暢,兼有痰濕阻滯心脈之征。治擬宣肺化痰,降氣解郁。處方:茯苓、丹參、蒲公英各12g,杏仁、百部、法半夏、陳皮、全瓜蔞、五味子、前胡、郁金各12g,甘草6g。服中藥10天后,咳、痰、喘癥明顯減少,心慌、胸悶等癥緩解。繼以上法治療20余天,病情逐漸穩定,心肺體征恢復正常。[劉紹煉.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臨癥舉隅.四川中醫,1998,16(3):54]。
3.水腫左某某,男,74歲。患者原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因雙下肢浮腫3月,于1994年11月8日來我院就診。主訴雙下肢浮腫,午后為甚,伴胸悶,氣短,陣發性心慌,精神差,大小便尚可。西醫檢查后診斷為糖尿病性腎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經給予擴血管,利尿,降糖藥物治療,血壓正常,血糖值正常,但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中醫檢查: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短、尺部脈弱。辨證考慮脾腎虛弱,水濕停滯,心脈受阻。治擬健脾利水,行氣解瘀。處方:茯苓、益母草、丹參各30g,豬苓、薏苡仁、大腹皮各20g,杏仁、車前子、山藥各12g,甘草、白術、桂枝、陳皮各10g。服5劑后,雙下肢浮腫即消,胸悶、氣短、心慌等癥也明顯好轉,精神良好。后以上方加減治療2月余,病情穩定,情況良好。隨訪1年,水腫等癥未見復發。[劉紹煉.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臨癥舉隅.四川中醫,1998,16(3):54]。
4.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某男,42歲,因膽囊炎、膽石癥住院外科手術。術后次日,突然呼吸窘迫淺促,咯唾痰涎,腹滿嘔惡,苔黃膩,脈數,延請呼吸科會診。查:呼吸26次/分,兩肺呼吸音粗、兩下肺可聞及濕啰音,X線示:兩肺紋理增多,邊緣模糊;伴肺不張。除控制輸液量、加強抗感染外,予寬胸理氣,利肺化飲的茯苓杏仁甘草湯合橘枳姜湯出入,藥如茯苓
12g,杏仁10g,橘皮8g,枳實10g,全瓜蔞15g,制半夏10g,黃連3g,葶藶子12g,生姜2片,2劑藥后咯出大量黃黏痰涎,病勢頓挫。[奚肇慶.《金匱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4(1):40]。
5.中風陳某某,男,69歲,2006年3月29日初診。主訴:語言欠利伴右側肢體活動不利20余天。現病史:20余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語言欠利伴右側肢體活動不利。當時神清、頭暈,無頭痛及惡心嘔吐等癥,自服硝苯地平控釋片、阿司匹林、降壓避風等藥物治療,癥狀未見改善。于外院查頭顱CT:腦梗死。遂就診于我科門診并收人院治療。現頭暈、頭部沉緊感,下頜不自主震顫,語言欠利,右顏面麻木,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口干,納多,夜寐欠安,小便頻,大便干,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既往患高血壓40余年,帕金森病3年。2005年1月行膽囊摘除術診斷:①中醫:中風,顫震;②西醫:腦梗死,帕金森病。治法:人院初期以生理鹽水250ml加腦蛋白水解物20ml靜脈滴注。中藥予陳皮15g,清半夏15g,茯苓20g,枳實15g,竹茹5g,川厚樸15g,黃連15g,生黃芪30g,當歸20g,地龍15g,桃紅各20g,威靈仙30g,赤芍15g,水蛭10g,大黃10g,雞血藤30g,珍珠母30g,生龍骨、牡蠣牡各30g。患者經7天治療后,語言欠利、右顏面麻木、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較前好轉,但下頜不自主震顫病情復舊。4月5日張師查房,謂顫震眾醫家皆從風、痰、火人手,孰不知先天吸吮動作亦為魄之所屬,而肺為魄之處,又肺為水之上源,故應可從肺論治。據其舌脈,濕熱之性無疑,因而原方去當歸、生芪之溫燥,加遠志30g、杏仁10g、炙甘草15g以清宣肺氣,寧心安神。服藥7劑后顫震雖有所消減,但不明顯。其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未變,故原方加重茯苓(40g)、杏仁(20g)用量,重在清宣肺氣,共7劑。4月17日張師查房,患者訴顫震明顯減輕,僅情緒激動時癥狀明顯,繼以前法治療。4月29日患者下頜不自主震顫基本消失,行走如常,飲食二便正常。繼以前法治療7日,病情基本痊愈。[張萍,張智龍.張智龍教授應用茯苓杏仁甘草湯臨床經驗舉隅,四川中醫,2008,26(4):2]。
6.嗅覺障礙劉某某,女,72歲,2005年12月22日初診。主訴:憋喘10余年,近1周加重。現病史:患者于2005年4月無明顯誘因憋喘加重,就診于“天津市胸科醫院”,后轉診于“天津市第一醫院”,診為冠心病,予單硝酸異山梨酯、蚓激酶等藥物治療,癥狀有所緩解。1周前因情緒波動,憋喘癥狀加重。經患者介紹來診收人院治療。現憋喘不能平臥,動則喘甚,張口抬肩,咳嗽、咳吐大量白色黏痰,伴頸項部僵直感,鼻塞、不聞香臭,納呆,小便量少,雙下肢水腫,大便2日1行、便干,夜寐欠安,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數。既往患冠心病40余年,糖尿病5年,高血壓病30年,1999年行闌尾切除術。診斷:①中醫:喘證;②西醫: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
治法:人院初期以美洛西林鈉、硝酸甘油、喘定、速尿等藥物靜脈點滴。中藥予當歸15g,生地15g,桃紅各20g,枳殼15g,川牛膝20g,川芎20g,柴胡15g,赤芍.15g,桔梗15g,炙甘草10g,元胡15g,五靈脂15g,丹參20g,茯苓20g,陳皮15g。
患者經6天治療后,憋喘癥狀較前好轉,但鼻塞、不聞香臭病情復舊。12月28日張師查房,謂“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也”。有諸內必形諸外,且“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鼻為肺竅,故其鼻塞可從肺論治,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因而原方加杏仁15g、辛夷15g以開宣肺氣,通利鼻竅,提壺揭蓋。服藥7劑后鼻塞有所消減,但未完全改善。其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數變為舌暗苔白,故原方加桂枝20g、薤白15g,以“辛甘發散為陽”重在溫通心陽,共14劑。1月10日患者訴鼻塞明顯減輕,憋喘癥狀好轉,繼以前法治療。1月17日患者鼻塞消失,呼吸如常,飲食二便正常。繼以前法治療7日,病情基本痊愈。[張萍,張智龍.張智龍教授應用茯苓杏仁甘草湯臨床經驗舉隅,四川中醫,2008,26(4):2]。
【臨證提要】《金匱要略》記載:“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對于茯苓杏仁甘草湯的應用,應當首先掌握其基本的主治,即飲停胸脅所導致的胸悶氣塞,其痛甚輕,或者不痛等癥,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只要病機相同,即可使用,有時就算有一個或是兩個癥狀具備亦可使用,如仲景所說: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臨床凡見病涉心肺,內有痰飲,而見胸悶、短氣,或心慌、浮腫等癥者,均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治療,并常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