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中醫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公眾號』
致力于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271 期
作者 / 馬敏寧
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院中醫科
編輯 / 冰無雙 ⊙ 校對 / 許紅
I導讀:膽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門功能紊亂或胃切除術后,引起膽汁和堿性腸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炎。
長篇中醫小說《中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點擊自動跳轉閱讀)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
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門功能紊亂或胃切除術后,引起膽汁和堿性腸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炎。臨床以胃痛、腹脹、嘈雜、噯氣、口苦或嘔逆苦水為主癥。
由于反流液中膽酸鹽等長期刺激胃黏膜,破壞了胃黏膜的黏液保護層,導致胃黏膜慢性炎癥、糜爛及潰瘍的發生,且病程遷延,久治難愈。
2003~2004年,筆者運用瀉心湯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78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例均為本院患者,門診42例,住院36例;男44例,女34例;年齡25~63歲,平均42歲;胃痛史最短3個月,最長3年,其中<>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制訂。
①典型臨床癥狀:持續性上腹部疼痛,多與飲食無關,不為抗酸劑緩解,腹脹,頻繁惡心,嘔吐或僅泛苦水,口干,口苦。
②根據內鏡下觀察的反流程度和胃黏膜改變將反流分為重、中、輕度。
重度:膽汁呈黃水樣反流,胃黏膜表面明顯黃染,胃竇部黏膜廣泛充血;
中度:膽汁呈泡沫狀反流,胃黏膜表面輕度黃染,胃竇部黏膜有斑塊狀充血;
輕度:膽汁呈泡沫樣反流,胃黏膜表面無黃染,近幽門孔的胃黏膜僅見縱行紅斑。
1.3 治療方法
瀉心湯加味:
基本方:
黃連10g,黃芩10g,大黃5g,厚樸10g,法半夏1g,甘草5g。
每日1劑,水煎服。
療程4~8周,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
若郁熱甚,加蒲公英;
腹脹甚,選加枳殼、佛手;
嘔逆苦水,選加竹茹、藿香、姜半夏;
泛酸甚,加海螵蛸、瓦楞子;
久病脾虛,選加黨參、白術。
1.4 療效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未見膽汁反流;
好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膽汁反流減少;
無效:自覺癥狀無明顯減輕或無改善,胃鏡復查膽汁反流無減少。
2 、結果
本組78例,
顯效63例,占80.8%;
好轉10例,占12.8%;
無效5例,占6.4%。
總有效率為93.6%。
3 、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學胃痛范疇,伴隨癥狀有嘈雜或燒灼感,口苦或嘔逆苦水,噯氣,舌黃或膩,脈弦等肝胃郁熱的證候。《素問·痹論篇》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炙,故胃脘疼痛”。
本組病例由于當地飲食習慣,大多喜好酸辣,或飲酒過度,致肝胃郁熱,邪熱犯胃,胃失和降,肝熱夾膽火上乘故可見胃脘灼痛,嘈雜口苦干,舌紅苔黃,便結等郁熱癥狀。故治宜清熱和胃兼以疏肝。因此,選用具苦寒清降、和胃消痞之功的加味瀉心湯治療。
方用黃連、黃芩辛開苦降,直折其火熱;大黃通腑清熱;半夏和胃降逆;厚樸行氣消滯;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熱和胃降逆之功。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證明,黃連、黃芩能抑殺幽門螺旋桿菌,消除炎癥;大黃作為通便之藥,有增強腸胃蠕動、收縮腸管的作用,故能促進胃的排空,減少膽汁反流;厚樸可提高幽門括約肌的張力。諸藥合用,有較好的控制膽汁反流,消除胃黏膜炎癥的作用。
膽汁反流性胃炎應用本方治療,大黃用量應偏小,一般用5g即可,使用一段時間也不致泄瀉。大便通暢,則氣機暢順,有利于肝氣疏泄,胃氣和降,促進膽汁下流而減少反流,從而提高療效。
I 版權聲明: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