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鵬,女,1962年生,甘肅人。甘肅省名中醫,主任醫師,甘肅省中醫院原兒科主任,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醫兒科雜志》編委。主持完成省級課題4項,獲甘肅省皇甫謐醫藥科技三等獎1項;參編著作2部;發表論文20余篇。從事臨床教學工作30余年,對小兒肺系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經驗豐富。
組成:蜜麻黃5克,杏仁10克,薏苡仁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辛夷10克,蒼耳子5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0克,蔓荊子10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宣肺,利濕通竅。
主治: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竇炎。癥見鼻塞、噴嚏、流涕,咳嗽,舌質淡,苔白,脈浮緊。
用法:每劑方藥加水浸泡半小時,武火煎開后,文火煎煮20分鐘,煎煮兩次,共100毫升,分兩次飯后半小時口服。忌生冷、油膩、辛辣及發物。
方解:此方是在麻杏苡甘湯基礎上化裁而來。蜜麻黃辛溫,入肺經,功可宣發肺氣以承上,通過宣肺止咳、疏風散邪,使邪從表而走;杏仁味苦,能肅降肺氣以啟下,二者合用,一方面使清氣升、濁氣降,肺氣和則鼻竅通利,另一方面,氣化則濕亦化,水道通調,則水濕下輸。薏苡仁性甘淡,甘以健脾,淡以滲濕,與蜜麻黃相伍,外散內利,加強利濕消腫之效,有助于消除鼻腔分泌物、減輕鼻甲腫脹。辛夷、蒼耳子性味辛溫發散,走肺經,祛風通竅,相輔相成,協同增效,為治療鼻鼽、鼻淵的常用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辛夷、蒼耳子具有抗過敏、抑菌、抗炎和鎮痛作用。甘草亦歸肺經,既能潤肺止咳,又可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川芎辛溫香竄,走而不守,引藥直達病所。白芷辛溫,行氣祛風,燥濕止痛,通竅排膿。路路通性平,功能驅外邪、暢絡脈,邪祛絡通,走而不守。石菖蒲芳香化濕、又可化濁祛痰、開竅寧神,使鼻竅機能調達,佐以蔓荊子,清利頭目。全方共奏疏風宣肺,利濕通竅之功。
遣方用藥需根據病變特點加減變化。臨證時,應當判斷有無過敏,鼻涕當分清涕還是濁涕。若鼻塞、流清涕、噴嚏明顯者,可加細辛、干姜,以增強溫肺化飲,祛風通竅之功;若伴風寒感冒者,加用荊芥、防風、白前,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肺脾氣虛,受風后癥狀明顯者,加黃芪、白術、五味子、防風,以益氣固表,補益肺脾;若衛表不和,兼有惡風,汗出者,加桂枝、白芍,以調和營衛;若咽喉腫痛者,加用桔梗、牛蒡子、玄參等,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若腺體肥大者,加夏枯草、皂角刺、牡蠣,以化痰軟堅散結;伴有眼睛瘙癢、流淚者,可加桑葉、菊花、密蒙花,以疏風止癢,清肝明目;咽癢、清嗓子者,加用蟬蛻、僵蠶,以祛風利咽;若兼有咽癢喉干,久咳不愈者,可加用鉤藤、薄荷,疏風清熱,利咽止咳;若病情纏綿,日久傷陽者,可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對于過敏癥狀明顯者可加用對藥烏梅、防風,以祛風抗過敏。(甘肅省中醫院 任耀全 楊志華 整理)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轉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