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解表時,在服藥方法上有其特殊的要求:一要求“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二要求“溫覆令一時許”(適當地加蓋衣被,約二小時左右),如此而欲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目的。諸如《金匱要略》中治柔痙的瓜蔞桂枝湯、治黃汗病的桂枝加黃芪湯等方,皆有如此要求。
桂枝湯用于解表時在服藥方法上之所以有這種特殊要求,是因為桂枝湯原本不是一個發汗劑,而是一個解肌劑。解肌與發汗不同。發汗是通過藥力的向外開散、透達、泄越發散之功使皮毛、腠理、魄門得以開泄,外邪隨汗出而解,如麻黃湯。解肌是通過藥力,使在表的營衛得以調和,肌腠得以疏解,邪隨汗出而去。
解肌和發汗同中有異,二者不可混為一談,這不只是一個概念問題,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桂枝湯。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臣以苦酸寒而具補斂之性的芍藥,更佐以大棗,與麻黃湯以麻黃為君迥然有別。麻黃湯開泄皮毛,峻汗無補;桂枝湯調和營衛而解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麻黃通徹皮毛,故專于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對麻、桂之見,亦可見麻黃湯之發汗與桂枝湯之解肌之一斑。
醫圣尤恐后學不解其意,誤將麻黃湯之發汗與桂枝湯之解肌混為一談,特于《傷寒論》中第16條重申:“桂枝本為解肌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句中的“本為解肌”四字,恰是仲景的叮嚀之言。解肌之劑的桂枝湯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氣(即啜熱稀粥)“以助藥力”,同時溫覆,方可使汗出病愈。這便是桂枝湯用于解表時為何要啜熱稀粥的道理。
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