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唯一一個將文明傳承至今的國家是中國。西方學者曾坦言道,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與外國之分,只因中國人的信仰是獨一無二,無法效仿的。
精神與世俗,不可分割
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何為信仰?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印度的佛教,就算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信徒對釋伽牟尼的崇敬仍舊不會改變。
國外的信仰實際上是源自于宗教,因為這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是將世俗生活與精神生活一分為二的。
因此,在西方人看來,無論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只要信仰上帝,那么就能夠直面上帝,與上帝進行溝通交流,這也是對人在精神層面的一種慰藉。
然而中國人的信仰卻并非如此。在古代傳統宗教觀念中常常會提到“天道”這一說法。天道也就是 “天所制定的規則”,但是細細揣摩后會發現,這天道其實是對現實人生的一種約束。
在《天論》中有著這樣的說法,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說的是一切命數自有天定,人類是無法改變天命的。
雖然天命不可違,但《天倫》卻也說“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就意味著如果遵從著天所制定的規則行事的話,那么就能過得幸福安康,如果違背了天道,就要面臨災禍。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天道信仰似乎要拯救的是現實人生,而不是去救贖靈魂。
這也說明了,中國的信仰是不會將精神與肉體區分開來的。相反,中國的信仰,是通過相信某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讓現實中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曾經就有人稱,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這種帶有批判意味的言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中國的信仰與國外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
天神與人類,密不可分
此外,眾所周知,西方世界篤信上帝,在他們看來上帝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因此,人類是沒有權力忤逆上帝的。
在國外,宗教是高于政體的。就拿歐洲所經歷的中世紀舉例好了,在這個時期教會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占據著統治地位的。國王的加冕還需要教皇親自為他們戴上皇冠。
假如國王的行為與宗教信仰背道而馳的話,那么他作為統治者的頭銜也就不保了。
可在中國,宗教信仰與政治是不會產生直接的關聯的,天子的登基也不需要誰為之加冕。此外道家子弟,他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自然狀態。這種信仰已經脫離了俗世凡塵,進入到了一個無欲無求的超脫境界。
當然,中國也有對神的信仰,但中國人在對待神的態度上與國外也是極不相同的。
國外的神,最為出名的還要數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但這些神是生來就已經是神了??芍袊纳駞s不同,絕大部分都并非是天生的神,他們曾經都是人類,是經過修煉才成為神的。
而古希臘的眾神,自出生起就都擁有了美麗的皮囊和強大的神力。這就代表著希臘眾神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似乎將他們拉入世俗世界就是對他們的一種玷污。
可中國的神卻并非如此,他們是從人變成神的,所以,這些神也就被賦予了一絲悲天憫人的人性。因此,神會廣施恩德,庇佑人間。如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就是凡人成仙的。
倘若是在國外信仰中,人類是絕不可能成為神的,人類與神之間是存在著無法逾越的鴻溝的。但在中國信仰中,人類是有機會成為神的。
這種信仰,實際上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與追求。畢竟,神是與天同壽的存在,成為神,那就能超脫于死亡。
除此之外,在中國祈求神的幫助,也是為了讓現實生活過得更好。比如說古人想要求子的話,就會去往寺廟中祭拜觀音;古人想要求得一份好姻緣的話,就會來到月老廟中虔誠祈禱。
由此可見,國外的神只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不會為人類帶來福祉,他們只是個傳說罷了。但中國的神卻是與人類的俗世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雖說中國人拜的是滿天神佛,可求的卻是現實人生。
宗教與宗教,包容并濟
另外,國外的信仰是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為國外信仰在創造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民族的共同信念感。
于是,一個民族有了自己的信仰后,他們就會團結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就將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徹底區分開來。
但是,中國的信仰卻不是這樣?!蹲髠鳌分杏性啤褒R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古代學者晏子用制作羹湯來舉例,只要將各種調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湯中,才能調配出最合適的味道。
晏子的這個比喻實際上講述的是“和而不同”的道理。簡單點來說,只有一種調料是無法配出珍饈的,只有都放在一起才能夠搭配得宜。
中國的信仰同樣也是如此,雖然中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信仰,有道教、儒教、佛教等等,但是這些信仰都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求同存異,包容共生,所以當這些宗教信仰在中國落地生根后,它們也開始了互相融合。在元朝年間,社會上還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從這些因素可以發現,中國的信仰與國外的信仰是存在著極大的差別的,正因為中國信仰的與眾不同,才會讓國外學者感嘆道國外是無法模仿中國人的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