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約有 2.9~3 億高血壓患者, 1/3 成人患有高血壓。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發病的第一危險因素,我國 71% 的腦卒中和 54% 的心梗死亡與高血壓有關。最早在 1999 年,劉力生教授組織編纂了第一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 年、2010 年分別進行修訂,即將發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7 年修訂版)》為第四版指南。
降壓目標值
本次指南修訂最主要的關注點在于血壓目標。2014 年美國成人高血壓治療指南(JNC8)發布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高血壓降壓目標的設定都產生了影響,也給不少心內科醫生帶來了困惑。新指南經過 20 余場專題研討會,其中大部分是圍繞高血壓相關疾病的血壓目標展開討論,最終達成共識。
(1)一般高血壓:<140 / <90 mmHg;(部分 130/80 mmHg 上下)
王教授提到,我國血壓達標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醫生認為降壓目標即是 140/90 mmHg,當血壓降至 140/90 mmHg 時就掉以輕心,甚至「不動了」。因而建議,一般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應小于 140/90 mmHg,部分可降至 130/80 mmHg 上下,這樣即使出現波動也能維持血壓在 140/90 mmHg 以下。
(2)老年(65~79 歲): <150 / <90 mmHg。如患者可耐受,則可降至<140 / <90 mmHg;
(3)80 歲以上: <150 / <90 mmHg;(SBP 140~150 mmHg)
另外,新指南對合并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蛋白尿、冠心病、腦血管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作出了建議。
CHIEF 試驗納入 13542 例高血壓患者。該結果指出初始小劑量聯合治療可明顯提升高血壓達標率。CSPPT 研究提示補充葉酸可預防腦卒中,顯著降低 21% 腦卒中風險。
血壓測量
王教授提到,新指南在血壓測量方面進行了重要推薦,尤其是推薦使用國際標準(BHS,ESH,AAMI)認證合格的上臂式自動血壓計, 目前仍可使用水銀柱血壓計,但由于汞的環境污染,水銀柱血壓計將逐步被醫用電子血壓計取代。
藥物治療原則
舊指南推薦高血壓藥物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但為提高控制率,實現血壓達標,新指南修改為一般高血壓患者應從常規劑量開始,而老年人仍從低劑量開始用藥。具體的藥物治療原則包括:
(1)常規劑量開始(老年人小劑量開始):不達標者加量至足量;
(2)合理聯合用藥:不同作用機制的聯合處方,復方制劑;
(3)盡量用長效降壓藥:每天口服一次,維持 24 小時;
(4)個體化 。
指南背景與發布時間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提高,且腦出血的標化死亡率下降。2015 年的高血壓知曉率達到 51.5%,控制率達到 16.9%,均比 10 年前的控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見下表。
表 1 我國三次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調查結果
本次指南修訂執行國家「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的方針,更加貼近我國高血壓國情現狀,即:我國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不均衡,且我國為腦卒中高發區,治療高血壓主要目標是預防腦卒中,該點與西方國家不同,因此可以學習借鑒,但不提倡國內醫生照搬西方指南。
王文教授介紹,指南現已進入統稿階段,預計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發布。高血壓指南發布之后將在全國不同的醫療機構中進行宣傳推廣,即「火炬計劃」。指南制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更多醫生了解并付諸臨床實踐。新指南的頒布必將大大推進我國高血壓防治進程,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編輯: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