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養幼兒意象思維能力
從 和原教育部副部長韋鈺院士在網上對話談起:
遺憾到底在哪里?
關于誦經、背誦唐詩依我看,關鍵是看能否開展意象思維,唐詩的內容,其包羅萬象的意象、深奧艱澀的寓意,有時連我們成人都無法透徹地體會和理解。李白的那首著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靜夜思》就是典型的意象思維?;貞浺幌伦约旱耐辏瑢σ庀?、意境記憶勝過對數字、文字的記憶。大家是否碰到過這樣的困惑,在車上偶然遇到學生時代的老同學,一眼認出互相打了招呼,匆匆分手后,同學的名字卻想不出來,幾天后好不容易想出來了,提取圖像比提取文字、數字要容易。我的童年學過繁體字和老式拚音,當時的拚音在記憶中消失,而繁體字會認不一定會寫。也就是說,要認出漢字比拼音文字要容易。中國的孩子可以做到先識字再說話,拼音文字就難了。中國的孩子可以先識字再學拼音,先閱讀(看書看報)再學寫字。試想漢字全部拼音化,其優勢全部喪失,閱讀障礙不亞于英語。由于漢字的優勢,漢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是必然的趨勢。
其實寫詩、作文、畫畫、作曲、創造發明等等都離不開意象思維。我多年從事意念珠算的圖形思維教學實踐與研究,類似古代的意象思維。而意念珠算的圖形思維有意象,沒有深奧艱澀的寓意,就象小朋友聽故事產生意象一樣簡單,可以脫離實物和動作讓思維得到延續。詳見:思維研究又有新發現
什么叫科學?什么叫未來的科學(潛科學)?今天肯定的,明天可以否定,今天否定的,明天可以肯定,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中醫的對人類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人類對中醫的認知,有些屬于潛科學的研究范圍,中醫沒有下崗,讓位西醫。教育界“開發右腦”的想法是來自二十世紀60年代的腦科學研究的“左右腦分工之說”?!≡鴺s獲諾獎創建左右腦分工理論的格查尼格本人早就推翻了自己的原有學說,這種觀點在腦科學界沒有流行很久,但教育界卻長久地流傳在大眾中。并且無論是左右腦分工理論創建者,還是其他腦科學家自始至今從來也沒有提出過“開發右腦能提高創造性思維”的觀點。教育實踐同腦科學理論如此相悖,詳見。可見,在教育界,對尚未獲諾獎的潛科學,不能對其效果視而不見,生存難,研究難,驗證難,推廣更難的局面要改變。
注重意象思維,才有素質教育可言,注重意象思維,減負才會見效。我國古代早就有重視意象思維的精辟論述:“百聞不如一見”,“千言萬語不如一張圖”。以意象為素材展開思辯活動,這就是相似論在教育中的應用,意象思維是幼兒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那種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在教學中僅靠語言,而忽視動作的做法是錯誤的,幼兒是用‘行動’來思考,是靠‘感官’來學習 ….”。如果說低齡兒童進行思維的時候需要借助實物、動作,離開了這些,思維就會停止了,或者說出現的只是一幅靜態的畫面。事實上通過意象思維訓練,低齡兒童可以在離開動作和實物的情況下,通過想象動作和實物讓思維得到延續,出現的是動態的畫面,這種超越人類感官極限思維訓練對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預防和排除學習障礙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想怎樣通過圍繞意象思維談談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讓孩子意想自己是學習內容中的運動物體或運動物體的某一部分,然后認真體察自己在運動軌跡中的感覺,這樣做可以加大信息量,可以接近真實的物體運動狀態。對深刻理解運動規律及其原理極為有用。同時可以有效準確地記憶所學內容。這一方法盡可能地在所有能運用的內容中反復使用,開始時不熟練可能不習慣,等到運用自如時,必然大獲其益。我在望梅可以止渴,畫餅可否充饑?(1994.1.24日人才市場報報道)寫過:“試問床底下能夠放風箏嗎?被窩里能夠學游泳嗎?你會白日做夢嗎?受訓兒童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孩子閉上眼睛能腦游動物園、花果山,能吃到孫悟空的鮮桃,體驗到味道好極了。心理學家曾加以解釋過‘一個孩子吃香蕉和一個孩子幻想吃香蕉的滋味事實上可能完全一樣,愈是吃不到愈是想的更真切’。望梅可以止渴,畫餅為何不能充饑?”記得孩子3歲半時,我就帶他下游泳池參加南丹路游泳池父子拖圈賽,后來我把有我在青島海邊游泳的照片的影集放在桌上,孩子問這是哪里?提出了要下海的念頭,我說你明年學會游泳,能游下50米,爸爸說話算數,帶你下海。87年4月文匯報報道王衛達老師帶學生在深圳心算表演的報道,我與王老師取得了聯系,打算登門求教。后來我就把家里的老式算盤故意放在桌上,他問我這是什么?我告訴他這是算盤,派什么用處,浙江有位老師還能教小朋友把算盤放到腦子里,他很好奇,也很想學,我答應他今年游下50米,帶他去普陀山下海,順道去浙江慈溪學腦子里打算盤。一個4歲半的孩子,當年教會他學會游泳,還要游下50米,他不知天高地厚,信心十足。而我心中沒底,當時我看到大概是寫美國投籃運動實驗,發現想象訓練有效的文章,開始了床上學游泳的實驗。每次下水前,先在地上練習手和腳的分解動作,一二三、一二三.......。然后睡在床上想象到了水里,身體放平一二三、一二三.......,練習手腳配合動作,然后再下游泳池。好在游泳池就在隔壁,每天一場,當最后拿下50米時,他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我問他累不累,他卻說:爸爸你說過的,我游下50米,你帶我下海,還帶我去學腦子里打算盤,現在我游下來了,可以帶我去了。這是多好的邏輯思維(三段論)。下海要到十月一日放假去,天冷了游泳池關門了,為了下海天天堅持洗冷水澡,要培養興趣就要讓他嘗到甜頭,引發想學的沖動,感到有奔頭,也就愿意吃苦頭了。第二年4月在徐匯區少年宮報名參加上海電視臺東海杯智能大獎賽絕招組比賽,參賽有四個項目:1)查漢語字典2)電子琴雙手邊彈邊朗誦3)兩位數連加減心算4)兩輪車技。當時報名時老師聽說車技只會死上車,告訴他不算絕招去掉,他不愿意,他很自信地回答:我還會練的。就這樣從初賽到復賽練出了,左右趟車、上車、跳車,前后上車、跳車...20來個動作。是因為當時電視里連續播放“動物王國竊案”孩子被猴探長的車技(跳上車)引發想學的沖動。當時的兩位數連續加減心算(意念珠算)是他的第一強項,報名時只會聽漢語報數,我對他說:你在少年宮碰到外國人,用英語報數你就聽不懂了,由此引發了想聽懂英語報數的沖動,同樣又引發了想聽懂日語報數的沖動。(學外語只是對多元文化的了解,為了交流,沒有當作必修課,英語是進入小學學的)最后,以漢、英兩位數連續加減心算(主持人只會報英語)和“車技”亮相上海電視臺奪得東海杯智能大獎賽絕招組一等獎。其實好多絕招也是這樣引發的,我要他在水里學會生存,我只有手不用腳或只有腳不用手和他比游泳。他也學會了只有手不用腳或只有腳不用手,我又說我們來比手腳不動,在水面上睡覺,死不了。其實我的腳還是在不停的調整平衡,避免下沉,我卻意外地發現他能真地做到手腳不動,在水面上睡覺。后來獲獎的萬年歷速算法,系列掌上萬年歷助算器.....。還有下盲棋,盲打字,盲彈琴,還有意念識字........。先識字,再學拼音,先閱讀,在學寫字,你問他國家的國,他會告訴你全包圍結構中間一個玉。以后學英語更是在意境之中了,他在《為了孩子》雜子上發表過“意念珠算伴我成長”:“在外語學習時,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字面意思,而忽略了說話人所要表達的語境。這時如果通過想象產生一個情景,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母語一樣,當你置身語境之中,你便能領會到說話人的言外之意。反過來又對字詞句式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從而使你下一次能產生一個更準確的情景。如此良性循環就能讓你使用外語像使用母語一樣熟練。從小學習意念珠算使我對‘白日做夢’十分在行,想象出情景也更生動。即使是考試時也是在享受。比如;聽力練習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難免緊張。但我這時仿佛身臨其境,或分享說話人的感受,或體會到話語中的幽默。這樣一來,實際上注意力更為集中,而大腦只是像平時生活中一般平和放松。這樣既提高了答題的準確率又保持了體力、腦力。 ”
一個進了小學(上海市實驗學校)才接受英語訓練的孩子,為什么能夠19歲復旦大學畢業前,能夠通過托福,GAE,考得英語高級口語證書,考得教師證書(教英語)。后來準備上赴劍橋大學去考雅思,拿了獎學金后,朗格培訓中心還請他去教雅思。我從做家長角度體會到(為什么不談從教師角度體會到呢?因為現在幾乎所有孩子學前都在接受英語培訓的,沒有重復試驗的機會):先學好母語再學英語效果會更好。我們的母語音節短,語速快,就拿用漢、英、日語報數訓練孩子的聽速算能力,漢語是我的首選語言,請看,1、2、3、4、5...個、十、百、千、萬、億、加、減、乘、除,世界上哪個語種是單音節的,除了漢語我還沒有找到第二語種。這種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對圖像的辨別能力,快速譯碼能力,意象思維能力,提高了孩子學習能力,構成了他排除語言學習障礙的能力,這就是學習能力的正遷移,陰陽五行中的相生。記得在劍橋大學的孩子網上和我通話時問起:“爸爸:在英國能看到英語閱讀障礙家喻戶曉,我怎么沒有這個感覺。”我理直氣壯地回答:“爸爸從小幫你預防了閱讀障礙”。不當的學習“配方”,拼死吃河豚,學習上相克,還會導致學習障礙,減低學習效率,造成厭學。從古代名醫扁鵲的醫術可以啟迪我們家庭教育理念,正如扁鵲所說:自己的兩位哥哥醫術比自己高明許多??墒潜娙硕疾幌嘈?,因為大家從來不知道扁鵲這兩個哥哥的名聲,只知道扁鵲。于是,扁鵲就給大家解釋說,兩位哥哥醫術高超,一位能在疾病剛有傾向的時候就把疾病消于無形,一位在疾病剛剛有苗頭的時候,就能把疾病根除于萌芽。而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只能在疾病嚴重的時候救死扶傷。我們父母要做一個扁鵲哥哥型的無名者,不在乎會被大家認同,不要等到孩子出了問題后才如夢初醒,去尋求解決方法,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F在人們比較看好是治?。ň让┒魅?,而不是防病恩人,你說幫我預防了病,可能我本來就沒病?,F在人們比較看好是診斷和治療閱讀障礙恩人,而不是防障恩人,你說幫我預防了障礙,可能我本來就沒障礙。其實,防病是幫你增加免疫能力,防障是幫你增強學習能力。一個好的醫生不讓你生病,一個好的父母(老師)不讓你生障。
我們都會看到,有的人因自己的某項能力特強而出名,也有教練培養出冠軍而出名,而在其他能力方面可能會相克,如果不注意揚長補短是很危險的。特別是體育方面,如果沒有拿到奧運金牌會怎樣?就連國家培養的前女子舉重全國冠軍,打破過全國和世界紀錄,自感不如普通人,異性體征時常出現,自卑心理直到現在還伴隨著她。誰都會相信,一個和吉普車比快慢的人,不會是世界上最健康的人,一個和電腦比算速的人,也不會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其實人腿是比不過輪子,人腦算不過電腦。人應該去做電腦無法勝任的工作,我們家長應該懂得趨何利避何害。
日本人把“讀、寫、打算盤”(読み、書き、そろばん )作為做人的基本功。也是我們要預防的學習障礙中的三大障礙 。要提高的學習能力,其中包括心理能力和特殊心理能力。一般心理能力是順利完成各種活動任務所必備的基本心理能力,如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特殊心理指順利完成特殊活動所必備的基本心理能力,數學能力就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它是順利完成數學活動所必備的能力。數學能力是“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都要關注孩子個體能力的差異, 孩子的能力傾向不一樣不等于沒有學習的能力,要達到同樣的學習目標,每個人化的時間不一樣,大器晚成不等于笨,何況是孩子。老師上課同步教,學生異步學,大學生如此,幼兒也如此。 我倡導集體上課,個別輔導,分類教學,走班流動,因能施教,分類比小班更重要。也許有的家長可能喜歡選擇:“什么迷你型小班化和分齡教學”,我倡導混齡不混能力。教育的趨利避害是每個人學習的實用價值取向,做人講道德,投資講值得。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先天本能的基礎上提高智能,學會做人,能辨別利害,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環境中趨利避害強化自己獲優而勝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大多取決于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大多取決于閱讀能力,有學習障礙者80%有閱讀障礙。一旦兒童在一年級時出現閱讀障礙,那么這個兒童有90%的可能性,在四年級時仍會遭遇學習困難,而且他在高中面臨學習困難的可能性也高達75%。也有象愛因斯坦的高智商者患閱讀障礙癥,我們家長要象愛因斯坦的母親一樣正確對待。
我開始做爸爸的時候,沒有聽說過,生成教育、親子教育,快樂教育。一個工程師對教育規律也不內行,我是怎樣鉆研工作的,也就怎樣鉆研育兒,成功本來就有其的相似性。育兒沒有現成的范本,靠自己做個有心人。我發現家庭教育無需課本,因地、因時、因事、因人隨時展開。不是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是有目的地引導,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記得我帶孩子到普陀山下海游泳時,他驚奇地叫了起來:海水怎么是咸的,他發現和游泳池里的水不一樣,我首先鼓勵他細心發現,為什么不一樣呢?我建議他用廢塑料瓶帶一瓶海水回家,和自來水作一比較,在煤灶上燒干后發現有白色的鹽,找到了原因。從中他懂得了沉淀、過濾、分離、蒸發、溶解、結晶、液體、固體、氣體、沸點、冰點、溫度......。我當時在研究所搞廢水處理,帶他參觀化學處理廢水的流程,帶他參觀環保展覽,看他在認真讀橫幅上的“防止環境污染”,我問他“染”字你什么時候認識的,他笑著說:那是血染風采的染。原來來自于歌詞。也許這也是現在說的親子活動。也許這就是去年我去北京開會,想拜訪創才公司攸武先生的理由,因為他很忙,在電話里聊了幾個小時,收獲非淺。
談到教育規律,也許我突破了傳統的“教育規律”,所以走的路不太容易被人認可。至今為止,人類對大腦的使用只占到大腦機能的6%~10%,即便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愛因斯坦也僅僅使用了大腦機能的18%。現在被公認的符合的教育規律也只是在開發大腦的6%~10%之間,還有開發90%開發大腦的教育規律在哪里?如果一個天才的大腦強大功能目前已開發出90%,那么要從10%的開發中去補償不足是非常困難的。之所以被認為“人人是天才”,是因為你的不足,能否從90%中獲取補償,顯然可能性是很大的,我們人類要創立激活教育學還有90% 的路要走,那怕再走出1%,也是偉大的。我作為一個家長認為:一個天才的大腦強大功能目前僅開發出6%~10%,尚有90%待開發,如果這一說法正確,那么所謂的科學依據,教育規律僅僅是建立在10%的基礎上,并不完全適用于90%。因此,被指責沒有科學依據,不符合教育規律,未必是科學的態度。因為我發現適合孩子的規律,不適合成人,孩子能學會的,大人學不會,至今很難找到例外。因此,我看到家長說:連我都不會,孩子怎能學會,而與機會告別時,我感到很汗顏,我沒有做好家長的工作,對不起孩子。因此,我把融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為一體,宏揚珠算創新教育視為己任,經常給家長辦免費講座,提供免費咨詢。
也許我們家長會說,那么我們也考證吧,其實考證也非絕對上策??甲C后的教師,一旦思想被禁錮了,也會陷入誤區,拿到教師證的父母也會陷入家庭教育誤的區,照樣害學生,害自己的孩子。我作為老師,如果問我教齡有多長,有教師證嗎?我回答你有。我的教師證也是證非所用,我的教學特長來家庭教育經驗,再進入職業教育,最后回歸幼兒教育。我們從事意念珠算的老師都沒有參加過珠算師資培訓,沒有獲得過相關證書,對學生也不發證書。我們相信,我們的師資和我們的學生是一流的。然而,當有一天,孩子問你,爸爸你爸齡有多長,你得到爺爺奶奶認可嗎?你得到國家認可嗎?有爸爸證嗎?哇!你的爸齡就是我的年齡,你沒有當爸爸的經驗,又沒有爸證,怎能當好我的爸爸呢?你會感到可笑嗎?當今社會誰有資格給你發爸證呢?發爸證的認證機構在那里?“證”的利弊是顯而易見。創才公司的攸武先生思路獨特,他招聘的師資要求沒有教師證的在校研究生、博士生,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不是說不要培訓,不要資格認證。教育要創新,教育制度要創新,培訓制度,認證制度也要創新。要有利于教師創新能力的發揮,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除了考證還要組建教育咨詢,心理咨詢隊伍,讓有疑者及時得到解惑?;ハ鄿贤ń涣?,不斷更新觀念。
在當今社會咨詢服務業日趨發達,能為家長提供教育咨詢嗎?家長能請到教育顧問嗎?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稱之為相生,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稱之為相克。這在食品中有,藥品中也有,能有哪一天,教育專家也會提醒你,能為孩子提供個性化教育套餐服務,哪些學習課程一起學會產生正遷移,哪些學習課程一起學會產生另遷移,哪些學習課程一起學會產生負遷移,哪些學習課程應該先學或后學效果會更好,哪些學習課程堅決不宜一起學,如何分清輕重緩急,學會選擇。教育專家也會提醒你,選擇最近發展區,要因人而異,因教育環境而異。
我看到過一篇報道:“幼兒教育就像訓練馬匹一樣”里面談到:道爾頓學校的創始人海倫女士說,幼兒教育就像訓練馬匹一樣,剛開始要輕輕地拉著馬韁,讓馬自己產生想跑的沖動,只要馬有了自己要跑的欲望,訓練者的任務就結束了。 那本書《天才的搖籃》我還沒有看過,我的實踐已經不謀而合了。其實訓練我孩子的好多技能,我現在還不會,恐怕也通不過現行制度的資格認證,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在沒有被認可的情況下走過來的,我的融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理念為一體的珠算自主創新教育的實踐和研究,也是在沒有被職能部門認可的情況下走到了今天,這就是我理解的自主創新。在野黨是黨,在野專家也是專家。 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證”的利弊關系。請看優質教育推廣18律:當在優質教育推廣之路上找不到突破點時,不妨顛覆一下成規,自由奔放一番,說不定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規為"能者為師",顛覆后"能教者為師"。 成規為"要有一桶水,才能教好一碗水",顛覆后"只有一碗水,也要教好一桶水"。這就是"青出于藍勝于藍",意念珠算教育就是經常在顛覆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