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園長,時常接待一些家長投訴老師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孩子的事情,家長們義憤填膺,情緒非常激動,并且常說的一句話是“孩子是不會說假話的”。雖然家長沒有親眼看見事情的經過,但是最終選擇相信孩子,因為孩子“不會說假話”。這個問題常引起我思索、反思。
想象與現實混淆問題。幼兒期的孩子,由于年齡的關系,對事物反映的精確性較差。我們成人由于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作基礎,所以對事物的屬性能抓得比較準,能夠客觀地反映事物。而幼兒感受器官的發展還不協調,更不完善,又缺乏生活經驗,對事物的反映容易走形。這是幼兒缺乏概括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必要的知識經驗的緣故。學齡前兒童無法分清想象與現實,常常會把想象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在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象加工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
有一次,一位老師講了一則“改掉壞習慣”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小朋友改掉“吃手”的壞習慣。恰巧,班上有一個女孩有這個習慣,于是回家就向媽媽告狀,說老師批評她,不喜歡她,于是家長投訴老師師德不好,不喜歡她的孩子。這些都是孩子在發展階段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不能認為孩子是在說謊,這屬于“無意識謊言”。
“問題”教師背后的緣故。我們暫且把被投訴的老師定為“問題”老師。經過多年的調查、觀察,筆者發現幼兒不愿親近“問題”老師,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孩子認為的“問題”老師多形象不好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不例外。小朋友的審美視角是動態的、積極的,而且對鮮艷的色彩比較敏感;思維是具體的,有朝氣和活力的東西更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所以那些長相好打扮漂亮的年輕老師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們在大班進行“最喜歡的老師”的調查中,90%的孩子喜歡年輕有活力的老師。另一位年齡稍大的老師很郁悶道:“自己辛辛苦苦帶了你們將近兩年,年輕的老師剛來半年,你們怎么就喜歡她呢?”帶著這個疑問年齡稍大的老師問小朋友,小朋友回答說:“陳老師帶著眼鏡,不好看”。由此孩子會出現一些幼稚的說法:“陳老師很兇、不好看”等等。
教師講話的神態、語氣不夠溫柔。如果老師態度很不友善,幼兒會從心理排斥他,不愿意跟他說話;孩子的眼睛也很單純,如果看到老師對自己好,態度和藹,富有愛心,而且主動接近孩子、關心孩子,小朋友有什么心事都會跟老師說。
教師的動作太急、太快。幼兒家長的動作都很溫柔,如果教師的動作太快、太急,孩子感受到“問題”老師的粗暴后會想老師是不是煩自己或者不喜歡自己。
有一次,班上一個孩子正拼命往前跑,眼看這個孩子要摔跤了,后面一位老師就快步追上去并用力抓住孩子的衣服,但是這個孩子還是摔下去了。放學后,孩子就對家長說是老師把他推倒在地的,家長聽到孩子的訴說很生氣,于是出現“老師打我事件”。曲靖市第二中學-云南省一級達標中學
“孩子是不會說假話的”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我想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在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家長的引導與溝通力度,用專業理論幫助家長逐步建立對幼兒園、對教師的信任感,及時解除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