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華夏之光耀古今 名家縱論黃帝文化

編者按

“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中原是黃帝出生并創立偉業之地,黃帝是黃河文明的締造者,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華夏之光耀古今,黃河文化、黃帝文化、黃帝故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成為華夏兒女認同親近的民族標識、炎黃子孫團結聯合的精神旗幟、中華民族自強前行的力量源泉。在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即將舉行之際,本報特編發往屆黃帝文化論壇部分重要嘉賓文章,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國家祭拜的力量

許嘉璐

拜祭先祖,其來有自。從甲骨文時代就有文字的證明,延綿至清末,始終未斷。縱觀古今,拜祭的形式隨著時間、世情的變化而有所演變。這種演變,是適應不同時代的結果。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為何拜祭先祖,沒有改變。

炎黃文化成型于農耕時代。農耕生產的發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繼承。重繼承,是中華民族文化區別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

拜祭黃帝有沒有特有的意義呢?

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人的“理性”發展了、普及了。中國人的“理性”出自自己的文化背景,與西方很不相同。這種理性普及了,一切先驗的、超越的、絕對的、唯一的主宰世界的“實在”(神),以及今天我們生活中時時可見的科學技術領域的假設,都需要中國的經驗和理性來確證。

我想用下面四項來說明:黃帝的事跡超越了口傳歷史;具茨山上種種考古發現文物的佐證;黃帝的遺跡不限于黃陵縣和新鄭,河北省多地也有黃帝的遺跡;通觀歷史上對黃帝的記載和敘說,神話少而事實多。

所謂“超越口傳歷史”,可以從重新閱讀司馬遷的《五帝本紀》“贊”開始。“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這篇“贊”,說明司馬遷已經把他之前的種種口傳歷史超越了,口傳、文獻、親驗相結合,落到他的著作中,傳到今天。換句話說,司馬遷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

再來談一下具茨山。近些年在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高度參與和支持下,進行了很多的工作。世界巖畫協會聯合會于2014年6月在中原地區進行的具茨山巖畫類型的微腐蝕斷代,證明在4500年前就有這些凹穴巖畫了。大家知道,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最早的距今3400年。但是學者判斷,到殷墟的時候,甲骨文已經如此的系統,不同期、不同坑里發掘的甲骨文字相通,這表明,甲骨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在這之前可能有一個漫長的發明、進步過程,只不過我們現在出土的文物還不能夠理出一條線。

同理,具茨山類型的巖畫距今4500年。根據現有成果,可以推想:早在4500年前的若干世紀,已經有強大的部落和杰出的領袖,帶領人們在這里生活和開拓疆土。

黃帝遺跡,除了新鄭市和黃陵縣之外,在甘肅崆峒、河北遷安、涿鹿等地尚有遺存,遷安可能即“東漸于海”處,該地關于黃帝的傳說、史料至今尚在。黃帝能在那么多地方留下遺痕,說明是整個部落的遷徙或征戰。

還有一個現象,無論在河北還是在甘肅,傳說中的黃帝的業和德基本上是一致的。不管黃帝的業績有多少是實在的,多少是口傳的,至少我們可以相信,黃帝是人,而不是神。這就是剛才我所說的我們的歷史傳說和其他民族的創世學說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我們應該頂禮拜祭的依據。

我想提出三個建議:拜祭黃帝上升到國家級;拜祭定點在新鄭;促進拜祭黃帝漸成民俗,甚至擴大到世界上所有華人社區。

國祭的意義,首先,黃帝是中華民族有史可考、建立初具國家架構、傳說未斷、最古老的歷史人物,他應該成為中華民族一統文化的標記,成為中華民族文明歷史里程碑式的符號。

作為凝聚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要超越自己這一代,單靠經濟不行,主要靠文化。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太抽象,應該有若干標記或符號。在我想來,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能當此重任:縱向說,歷史更悠久的就是黃帝;從思想定型看,直到今天還在影響我們的,是孔子。因此,我也期望將來拜祭孔子也成為國家大典。這樣,國家級拜祭就是三項:黃帝、孔子、先烈。拜祭黃帝表示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拜祭孔子表示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繼承;拜祭先烈表達子子孫孫要繼承、發展民族自強精神。這三祭,就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

其次,黃帝的德業。司馬遷提到了發展農業、關心百姓、發展交通、初定歷法、勤于謀劃,生活從儉。這些都是發展農耕的關鍵,似乎也是為今天所準備的。

再次,黃帝歷來為全球華人所認同,“炎黃”已經近乎中華民族的另一個稱呼,超越了政治、政黨、信仰和意識形態。

最后,實行國家公祭,明共識、立信仰,向全球顯示:我們自古崇尚的是這些東西,而不是相反。

在新鄭舉行國祭,符合國際慣例。拜祭黃帝,是為了民族和國家。把共同的信仰和對象符號化、標記化,這也是國際慣例。

定點于新鄭,有以下緣由:新鄭地處中原,中華文化匯聚騰飛之地,象征意義更大;具茨山的背景和佐證,不會擇非其地;拜祭古圣出生之地,也是古之常規。各種拜祭應有規范的禮儀、形式。拜祭黃帝的地方,在史籍中記載很少,不易明確其禮制。從漢代拜祭基本都在明堂或者南郊(偶爾有四郊),到清,特別建了一個“景德崇圣殿”(故址在北京阜成門內路北),規模宏大,合祀伏羲、神農、黃帝,一直到明太祖,共21位先圣。到康熙晚年,增加到143位。《通志》記載,唐顯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唐高宗以每年的“二時”,太常少卿分行二陵。高宗認為此事重大,派去的人級別太低,且“威儀有闕”,于是下詔讓三公去拜祭,太常卿、少卿由主祭變成副祭。據《續文獻通考》,明代歷朝也只派駙馬、都尉、勛戚大官在清明、中元、冬至到陵寢行禮。那么,皇帝在哪里祭?在宗廟。而且據史籍,規定宗室、百姓不得參與,所以特別允許宗室和百姓在城門外拜祭先帝和自己這一支的先祖。中國自古就有“私祭”,有制可循,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為此,有以下幾件事情需要做好:規范拜祭的禮儀,不廢古儀又不悖時代精神;深入研究黃帝文化,包括具茨山的考古和研究;促進立法,法在前,拜在后;普及黃帝文化,也許會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新時期文化即將勃然興起的信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讓我們努力,讓我們期待。

考古學視閾下的黃帝文化、有熊國與黃帝故居

劉慶柱

每個民族都有早期的傳說時代和有歷史文獻記載的時代。黃帝時代是什么時代?根據傳說和記載,就是現在中華民族探源的時代。

在黃帝那個時代,根據傳說有城、有金屬器、有文字。為什么有文字?他底下有史官叫倉頡,大家知道的傳說是“倉頡造字”。在全世界來說區分國家和非國家、文明和野蠻的標志有三個:文字、城市和金屬器,在中國還要增加一個是禮制。禮制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禮,一個是樂。音樂,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黃帝文化傳說是在什么時間?是在從無國家變成有國家,從野蠻到文明,我們經常說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如果北京猿人不算我們的祖先,我們還有許昌人,許昌人距今也有10多萬年了。我們說五千年文明,從歷史學、考古學、多學科來看基本問題不大,如果五千年文明是基本可以認定的話,那么黃帝的傳說,由五千年文明以來開始算應該是可信的。

從空間上看,如果這五千年文明發生在貝加爾湖,就很難說是中華文明了。但是我們要尋找黃帝物質文化有幾個內容:包括金屬的冶煉、禮制的傳說和城市的分布。說黃帝故居在新鄭,鑄鼎在靈寶,去世在陜北,活動足跡北到華北,到了長城地帶農牧交會地帶,西到榆林,東到山東和河南交界,新鄭在黃帝活動的中心范圍之內,過去所說黃帝的國家叫有熊國,有熊國也認為在新鄭,這個傳說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我想它不是子虛烏有的。

黃帝時代的文化、文明和國家形成有什么物證?考古發掘發現,在新鄭或者說在新鄭附近周圍地區,圍繞天地之中嵩山,或者再大一些范圍,基本在河南的黃河流域中游部分,曾經發現跟煉銅有關的考古發現,時代就基本和它吻合,早可以到6000年,晚可以到四五千年,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或者是末期,在我們這一代發現了金屬冶煉的遺跡。

關于文字,在河南的豫北,在安陽殷墟發現了15萬片甲骨文。我們的文字,不是公元前1300年才有的,應該說它的歷史更久遠。

中國最早的城出現在鄭州西山,距現在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時期的。如果說黃帝文化的時代內涵和國家的文化內涵已經基本套合在一起,這個時代能不能經過考古證明?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夠基本測試出來中國國家的出現距今約5000年,早可以早至5400~5500年,晚到4800~4900年,如果準確一些,有學者認為在5400年前已經出現了國家。如果把黃帝以前的部族領袖當成國家的出現,所謂三皇的話,到黃帝的5400年或者5000年這個時代出現國家是完全吻合的。

中國的文化脈絡就像一棵樹一樣,根是什么?就像植物學一樣,有根有枝有葉,當然根和樹枝樹葉作為植物來講它們各有各的功能,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對于社會而言,根文化和各種不同文化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歷史的權重是不一樣的,而中原文化的權重應該說就是樹干,這個樹干最底下是黃帝文化,黃帝底下的文化就是中原的早期文化,有人叫河南龍山文化早期文化,再往下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再底下就是廟底溝類型,當然也就是仰韶文化。

因此,從一個發展脈絡來看,黃帝文化在嵩山附近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找到了嵩山這個地方。“天地之中”申遺獲批,就像“絲綢之路”申遺一樣,“天地之中”不是一般的項目,它是黃帝文化的申遺,因為黃帝文化空間就在“天地之中”。

考古學在五千年前后發現了銅器,文字應該說也有了,在山東,在其他地區,城市更不用說了,那時候叫萬國萬邦,國就是城的意思。因此有熊國和有熊城應該是一致的。

再有,王城崗出土過一個距今2500~2200年的戰國陶器,陶器上有文字寫禹陽城,陽城是一個地名,古書有記載“禹都陽城”,禹是夏代王國的先王,夏代的第一個都城就在陽城,就在王城崗。

再談談生產和思想。民以食為天,沒有生產,沒有衣食,人就無法生活。我們如何區別人和動物?傳說黃帝發明了繅絲養蠶,發明了農業耕作,生產非常重要。

進入了文明時代,進入了國家,禮制是什么?禮制就是社會要分層,要分級,禮制就是從無階級社會到了有階級社會,標志就是禮制。大家知道信佛有法器,青銅器時代政治家禮器代表性是鼎。這個鼎制非常重要,鼎制就是在嵩山附近出土的。禮制還有樂。其實古代把樂當作一種禮制。

提到根文化,我想找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這個根是怎么來的?由近及遠推,從現在推到明清,從北京的明清再推到元大都、金中都,遼南京,再往上推就推到了河南開封東京汴梁。夏商的祖先就是五帝,第一個帝就是黃帝。因此說,根文化的根就是黃帝文化。

黃帝文化根在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之后就是仰韶,現在已經證明。經過深入研究認為,裴李崗文化實際是河南仰韶文化的祖源,而河南仰韶文化又是后來所謂的河南龍山文化,現在也有人叫中原文化的根。

中原龍山文化重心在哪兒?有兩支,以五帝為代表的兩支,一支在鄭州或者就在嵩山附近,這個地區叫王灣三期文化,以嵩山為中心,當時的中國特別發達;還有一個叫作后崗二期,這樣的話,這兩個地區構成五帝文化的核心,但是五帝的一把手在哪兒?在現在的嵩山地區。

現在學術界認定有熊國在新鄭,國跟都城是一碼事,國王越早血緣政治越重要,越晚地緣政治越重要。從民族學、人類學這些理論來看,有熊國的國都就應該在有熊,有熊國的國君就應該在這里,是這里族群推選出來的,那樣的話黃帝的故居理所當然和有熊國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黃帝故里應該在新鄭。

從考古發現看華夏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王巍

文明是一種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我們講的華夏文明,就是以黃河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明,它是多元一體、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的核心。

在華夏文明的帶動和引領下,各個區域的文明逐漸融入以華夏文明為核心的一個中華文明體系之中。

我們研究文明起源,或者研究華夏文明的起源,不僅僅是研究文明本身。下面,我們從考古發現看一看,華夏文明是怎么樣從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和社會層面的變化,最后發展成為王朝、國家的。

首先是中原地區栽培農業的出現。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也是多種農作物的起源地。中原地區,在8000年前的時候,農業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這是以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為代表的。這個時期在河南這個地區,既有栽培的水稻,也有粟和黍這種北方的農作物。6000年前,在中原地區已經開始養蠶,而且有了日常生活用的陶器。

當時,基本上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墓葬大小、規模都差不多,隨葬物品只有加工谷物的磨盤和磨棒。8000年前,河南的賈湖遺址已經開始出現了社會分化的跡象,這就是其中的某一兩座墓,隨葬品除了一般日常陶器之外,還隨葬綠松石。

同時,河南的賈湖遺址8000年前就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在一些墓葬當中,隨葬烏龜殼兒、符甲、貝甲,一個墓最多的是8件。更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少量的烏龜的符甲上,有刻畫的符號,這是其中之一。這個符號跟那個甲骨文和演進的象形字是一樣的。我們說,它們之間很可能有一定的淵源聯系。

除了精神生活方面,它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在中國大地上,在河南出現了最早的社會分化,這就是河南靈寶鑄鼎塬遺址群。鑄鼎塬什么意思?傳說黃帝在那兒鑄鼎,而且是一個比較高的地方,所以就叫鑄鼎塬。正是在靈寶鑄鼎塬這個地方,我們發現6000年到5500年前長時期定居的大型聚落群。

其中,規模第二大的遺址西坡遺址,發現了一個有防御設施的村落。在這個大型的聚落當中,出現了大型的房址,而且相對集中,制作得非常考究,說明在那個時期社會出現了分化。

這個時期,戰爭開始出現,我們看到了在中原地區最早的城址,就是鄭州西山城址,位于鄭州的北郊。西山城址面積不是很大,25000平方米,它的南半部被毀掉了,我們發現兩個城門,而且城門都有防御設施,顯然是種軍事設施。在中國城市聚落發展史上,西山城址具有重要的意義。

再看鞏義市花地嘴遺址,規模30萬平方米,都是用大型的、寬幾十米的壕溝圍繞,中心部位戒備森嚴。這個遺址出土的陶器種類多,而且制作非常精致,還有帶彩繪的陶甕,用紅彩繪出的,這是大約相當于夏代前期很高等級的一個遺址。

在洛陽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1959年以來有了一系列重要發現。概括起來在二里頭遺址這個夏代后期的都城,發現了最早的宮城,圍繞在宮殿周圍的城墻,然后發現了最早的具有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宮殿,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最早的青銅容器群,最早的用車的痕跡和最早的綠松石鑲嵌物。

最后還發現一個東趙遺址,位于鄭州高新區。這個遺址非常重要,出土了陶器等。東趙遺址相當于夏代后期的時候,規模更大了。新鄭望京樓遺址也發現了夏代的一個車轍,所以夏代用車不是一個孤例。

下面我們歸納一下。

第一,中原地區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大約5000多年前,大約在黃帝所處的時代,開始了第一次中原地區向周圍文化的影響和擴張。

舉一個彩陶的例子,什么叫彩陶?在陶器上繪成各種花紋,我們叫彩陶。彩陶最早在河南地區發明,它可以早到6000年至5700年前,分布在很少的范圍,河南、山西、陜西交界這一帶。它的特點就是有花的圖案,有圓點、弧線、三角圖案。延續了兩三百年以后,開始局外擴張。華夏,一種觀點認為是以“花”為自己圖騰的部族發展起來的,而且這個部族的核心就是在河南中西部地區。我們看到在大致5000年前或者略早一點,或者有了一個更大的傳播,到了東北,到了河套地區,到了西北的甘青地區,到了長江的中下游。考古學家認為,這個時期這種文化向周圍的強烈影響,很有可能是黃炎集團的形成和向它周圍的發展。

第二,龍的觀點的形成也是最早在河南地區。后來這個龍在各地都有它自己的表現,像紅山文化把它變成玉的形象,安徽凌家灘也有玉龍,但是最早的龍的形象是在河南的濮陽。

進入到堯舜禹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匯集了各地先進的文化因素。到夏王朝的后期,以二里頭都城為代表,周圍地區原來曾經興盛的一些文化,以夏王朝的建立為界,相繼的衰落,中原地區持續崛起。夏王朝建立以后,中原王朝向周圍強大輻射。二里頭文化的輻射,是一種文化的影響,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播。

最后,我們來概括華夏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過程:萬年奠基,栽培農業出現。精神生活豐富,然后社會開始出現分化的端倪,個別墓葬開始出現了一些財富,社會出現明顯的分化。大型的中心性的遺址開始出現,靈寶西坡出現了大型的墓葬。另外社會分層和分化顯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二里頭時期,夏代后期中原地區形成了一個真正的核心,經過了商、西周封邦建國,華夏文明成為一個真正的更廣泛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實現了對前所未有的中原地區以外地區的控制。

最后,說一下中原地區的古代文化對中國文明的貢獻。世界上最早骨笛的發現,最早龍的形象,以及龍和虎方位關系的發明,還有黃河流域最早的城址——西山城址,最早的社會分化——靈寶西坡大型建設基址和墓葬,最早的青銅容器群——二里頭遺址,最早的宮城,最早的東西對稱和帶有中軸線理念的宮殿格局,還有最早的原始青瓷器。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原始瓷器,實際上什么是原始的?就是原本人們認為瓷器至少是漢代才出現,但是現在在夏代已經出現了瓷器,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只不過它的產地還有爭論。

總之,中原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沃土,也是祖先創造豐富文明的一個地方。我們應該把中原文化研究清楚,把它弘揚和發揚光大。

追尋意義——作為考古、歷史與神話的黃帝

王立群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開端。作為人類文明開端的始祖黃帝,因其身份與地位的特殊性,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黃帝的身上被負載了超越其時代本身的太多內容。作為考古學、歷史文獻記載與歷史進程中的黃帝到底有哪些不同?在不同時代的黃帝身上被賦予了哪些意義?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祭祀黃帝、弘揚黃帝文化應該凸顯哪些意義?

作為考古視野中的黃帝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撰著《史記》時,面對“百家言黃帝”的文獻記錄,已有無所適從之感。在上世紀初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對上古歷史的懷疑與否定后,對自己民族歷史的終極追尋的努力在考古學家的視野中終于得到了實證。

考古學家李學勤、嚴文明、許順湛諸給黃帝時代進行了考古學上的斷代。從現在考古發掘的上古歷史遺跡推測,黃帝約處于仰韶文化的晚期。在黃帝時代,社會剛剛開始分化,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氏族、部落之下,一個集團的人口不可能太多,活動的范圍也不可能太大。即使像黃帝這樣已經建立了雛形政權的部落,并且擁有勇敢善戰的軍隊,其活動范圍也絕對沒有后來歷史記載以及我們想象的大。我認為,對黃帝文化的界定,不應該僅僅限制為黃帝時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亦應該關注黃帝的形象、身份演化史、意義附加史以及背后的思想史。

作為歷史學家記載的黃帝

在《史記》中,司馬遷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比黃帝更早的伏羲氏、神農氏,但他將《五帝本紀》冠首并以黃帝為先,原因之一是受戰國以來諸子之學將黃帝推舉為圣王的影響。

我們現在看到的關于上古的文獻資料,其實大多已經遠離了上古的文化人的想象與追憶,而不是上古人自己的實錄與記述。在三代之末的文化人眼中,黃帝時代是萬國歸附,順天地陰陽四時之際,布播百谷草木,淳化延及至鳥獸蟲蛾,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單純樸素的美好世界。這種對黃帝及其時代的無限向往走到極端很容易使黃帝異化為神,“黃帝三百年”“黃帝有四面”就是這種思想的折射。

第二個原因是漢代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的幾代統治者極力推崇黃老之學。與其他學派如儒家等不同,黃老學派以天道作為思想的依據,一切世間事都應該以天道即宇宙自然為依據,它涉及相當廣泛的知識范圍,并以天道自然為依據,建立了處世與治世之道,黃帝在這時被尊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神圣,并與老子無為的思想鏈接。

那么,司馬遷是如何勾勒黃帝的歷史畫卷呢?一是取材《尚書》《大戴禮記》《春秋》《國語》等雅訓的經典記載,并對這些記載相互印證,所見不虛者進行編次;二是以“不離古文者”為材料選擇標準;三是進行實地考察,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尋訪長老。通過這三方面的努力,司馬遷剔除了資料中荒誕不經的部分,最終撰著了五帝的譜系。

司馬遷對五帝的歷史敘述,不僅僅是明確了五帝的歷史譜系,而且賦予五帝之首的黃帝為人類始祖、人類文明開端的意義。

作為神話的黃帝

秦漢時期,神仙之說大盛。漢武帝時,方士輩出,漢武帝借用方士有兩個意圖,一是封禪,以明漢家受命之正當;二是求仙,希望長生不死、統治連綿。方士因此投機迎合武帝,杜撰黃帝古史,將封禪與成仙合二為一。這樣一來,黃帝則由神化為人,為十二姓之共祖,為中國歷史開端之領袖,而至漢武帝時期,又由人復歸于神。

在封建時代,黃帝身上被賦予了權威性,具有合法的政治意義,從人類開端的領袖黃帝到當權者自身,形成一脈相承的正統,這無形之中進一步神話了黃帝。

與歷朝統治階級通過告祭黃帝,證明政權的合法性與權威性、希望政權持續延綿不同,在民間,黃帝的形象則是一套與官方意識形態迥異的話語系統。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中,黃帝在祭拜儀式中成為信仰的一面旗幟。

時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民族經濟日漸繁盛。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思與總結百年歷史發展的進程,傳統祭祀由于它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積淀和陶冶國人的優良倫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

我們祭祀黃帝,弘揚黃帝文化,頌揚始祖黃帝的豐功偉績,這首先是基于血緣的認同,通過祭祀,強化血緣的延續,民族的血脈與文化的血脈合二為一,這是我們認同的基礎。祭祀文化保留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是炎黃子孫情感認同、溝通的契合點,具有維系家庭、宗族乃至整個民族的強大精神凝聚力,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共享和諧社會的歷史見證。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祭祀文化的積極作用,對促進中華民族各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系,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利用拜祖大典,促進民族的團結,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有積極的作用。

拜祖大典,不僅僅是提供了這樣一種儀式,一種象征,更重要的是促使我們重新反思以往的歷史并從中尋找超越性與神圣性的人類心靈棲息的家園。

來源:鄭州日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河洛古國”看,黃帝文化與一元史觀
拜祭文化泛濫的當下資金從哪里來?
五帝時代
具茨山探源 | 中原文明的神奇畫卷——具茨山巖畫探密
許嘉璐恭讀拜祖文
“有熊之國”及考古學文化觀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宾阳县| 古丈县| 伊宁市| 达拉特旗| 长白| 商南县| 庄浪县| 远安县| 延寿县| 喀喇沁旗| 金平| 南雄市| 大洼县| 兴安县| 古浪县| 汕尾市| 乌拉特中旗| 清远市| 扎囊县| 宝应县| 会理县| 顺平县| 竹溪县| 久治县| 惠安县| 济源市| 兰州市| 宜良县| 潞城市| 台前县| 楚雄市| 普陀区| 固安县| 新密市| 浦东新区| 安泽县| 浠水县| 句容市| 喀什市|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