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是“禮義之邦”,也有人說中國是“禮儀之邦”,爭論還比較激烈。
有學者認為:“禮義”一詞所表達的內涵豐富博大,幾乎涵蓋了儒家關于人倫、天道、政治、社會、文教、風俗諸多方面的基本精神?!岸Y儀”包涵在“禮義”之中(是“禮”的一部分內容),“禮義”的概念遠大于“禮儀”的概念?!岸Y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內涵極為豐富、使用非常廣泛的重要概念,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的重要方面,“禮義之邦”就是包涵了這些內容的一個常用詞匯,其內涵和外延從歷史到今天沒有任何變化,也不應有任何變化。
有人認為,“禮儀之邦”的濫用是完全錯誤的,應當廢止。為了維護漢語的純潔性,為了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禮義之邦魂兮歸來!王蒙先生也持同樣的觀點。甚至有人認為稱中國為“禮儀之邦”,無異于說“中國人只會打拱作揖”。這些都屬武斷甚至偏激。我以為稱中國為“禮義之邦”很好,稱中國為“禮儀之邦”也很好。
理由如下:一是稱中國為“禮儀之邦”有根有據并非濫用;二是中國為“禮儀之邦”比“屌絲”、“苦逼”、“藍瘦香菇”高不止千萬倍,不影響漢語的純潔性;三是稱中國為“禮儀之邦”等于說“中國人只會打拱作揖”純屬胡扯完全不知“禮儀”,要知道中國人至少還知道鞠躬?。?/strong>
中國禮儀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禮儀”是“禮”和“儀”的組合,“禮”是制度、規則和社會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我們稱之為“禮儀制度”,是中華文明的根本性特征之一。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共同采集、狩獵、飲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習慣性語言、動作,比如打了一只老虎是不是歡呼跳躍一番,摘了一些果子要不要唱一唱《小蘋果》之類,也許就構成了禮儀的最初萌芽。
關于禮儀的起源,《禮記·禮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fán shǔ bǎi tún),污尊而抔飲,蕢桴(kuàifú)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把谷物和分解開的豬肉放在火上燒烤后獻給鬼神吃,在地上挖個坑兒當杯子盛水,用雙手捧起水來獻給鬼神喝,用草編的鼓槌敲打土鼓奏樂給鬼神聽,也可以用來表達對鬼神的敬意。
《荀子·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闭f的是禮有三個根本:上祭天,下祭地,中間尊祖崇君。以上兩說與孔子“禮立于敬而源于祭”相同。
《荀子·禮論》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币馑际侨松聛砭陀杏绻髑鬅o度,沒有規范,就會發生爭斗致亂致貧。古代的圣王就制定禮儀,節制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物資和欲望兩者相互制約,保持長久的協調發展。這是說禮儀起源于“止欲制亂”,即人類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比如維持人倫秩序和社會秩序。說一千道一萬,禮儀是起源于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需要。
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之前應當是禮儀的起源時期。
至夏商,已經形成了一些對后世具有影響的禮儀規范,原始的政治禮儀、敬神禮儀、婚姻禮儀、宗教禮儀在這一時期已經形成。《禮記·禮運》記載孔子研究夏代的禮并杞國考察,得到了一種叫《夏時》的書。研究殷代的禮并宋國去考察,得到了一種叫《坤乾》的書。
西周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將上古至殷商的“禮”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即《周禮》,把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范疇,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并在其統轄范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周代的“禮”有許多方面是后代“禮”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敗,諸侯強大,尤其是在周平王與鄭莊公交換質子和楚莊王問鼎之后周王室更加衰敗,完全喪失了制約諸侯的權利。整個社會重新洗牌,一會兒“春秋五霸”, 一會兒“戰國七雄”。誰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天子最多算是一個牌位,只是有用的時候才拿來用一下,禮樂一點點地崩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崩壞說穿了是周的等級社會“崩”了,是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崩”了,是諸侯對周天子不講“禮”了,但是,在各諸侯國內,不論祭祀、征戰、日常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禮”還在。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不學禮無以立”,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教育他的弟子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他認為周“禮”是比較完備的,于是“吾從周”,選取了必須學習的禮制十七篇,編輯成《禮》,也就是流傳至今《儀禮》?!秲x禮》做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匯編,共十七篇,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
《史記·禮書》記載:“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秦一統天下,擇六國禮儀擇善而從,至漢則基本沿襲秦制。
漢武帝確立“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后,把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太初元年(前104年)封祭泰山,制定宗廟、百官禮儀。
建初七年(80年),戴圣將戰國到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這就是《禮記》,也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后經鄭玄作注,擺脫從屬于《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
《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所以“三禮”是學習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必修課。“三禮”的出現標志禮儀發展到了成熟階段。
秦漢以來,歷代禮學研究者在這些禮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先后出現了《周禮注疏》、《儀禮注疏》、《禮記正義》、《禮說》、《禮記集解》、《禮記集說》、《禮書通故》、《禮書綱目》等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對中華禮儀文明進步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的“五禮”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抖Y記·祭統》說:“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按照《周禮·春官·大宗伯》的說法,吉禮用以“事邦國之鬼神祇”,是祝祈福祥之禮。主要內容有:祭天神——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風師、雨師等;祭地祇——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祭四方百物;祭人鬼——祫(xiá)祭先王、先祖,禘(dì)祭先王、先祖,春祠、夏禴(yuè)、秋嘗、冬烝,享祭先王、先祖。
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吨芏Y》說,嘉禮是用以“親萬民”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shèn,社稷祭肉)膰(fán,宗廟祭肉)之禮,賀慶之禮?!吨芏Y》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strong>
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賓禮親邦國”,這是講天子與諸侯國以及諸侯國之間的往來交際之禮。賓禮包括: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覜曰視。“時見”是有事而會,“殷見”是眾諸侯同聚;“時聘”是有事而派遣使者慰問看望,“殷覜(tiào)”是多國使者同時聘問。后代則將皇帝遣使藩邦,外來使者朝貢、覲見及相見之禮等都歸入賓禮。
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不聽話的諸侯要用軍禮迫使其服從認同?!吨芏Y》所說的軍禮包括以下內容: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按髱熤Y”,指軍隊的征伐行動;“大均之禮”,指均土地,征賦稅;“大田之禮”,指定期狩獵;“大役之禮”,指營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禮”,指勘定封疆,樹立界標。
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兇禮哀邦國之憂。”鄭玄注云;“哀”是“救患分災”之意,是以實際的措施抗災救患,不限于表達哀憫之情。兇禮的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gu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用喪禮哀悼死亡,用荒禮哀悼饑饉和疫病,用吊禮哀悼水災和火災,用禬禮哀悼被敵國戰敗的國家,用恤禮哀悼遭受侵犯或有內亂的鄰國。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特征
通過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及其具體實施可以歸納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等級性、政治性、象征性、教育性、繁復性等特征
1.等級性。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等級制度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先秦時期,封國之間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級,貴族之間則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級。自秦漢到明清,官有爵位、官秩,民分士農工商。“名位不同,禮亦異數”,等級觀念鮮明的體現在禮儀制度上。宗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陪葬“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吃飯“天子之豆二十有六(26道菜),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坐墊“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見面禮“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笏板材質“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尊卑貴賤,不逾次行”等級分明。
2.政治性?!蹲髠鳌る[公·十一年》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禮是禮儀制度,更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穩定社會秩序的法律,其政治性相當突出。
一是強化“君”的獨尊地位,《禮記·曲禮下》云:“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周王君臨天下就是上天之子,自稱“予一人”可見其“獨”。至秦始皇一統天下,更以“皇帝”(功過三皇五帝)名號獨尊,自稱曰“朕”,命為“制”,令為“詔”。歷代沿襲了這種獨專之制,從名號上確定了皇權的唯一性。
二是強化“君”正統地位?!抖Y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強調“治人之道”沒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是做為維系國家存在和發展的第一要務。歷代君主們祭祀什么呢?祭祀最主要的對象是天和祖先?!抖Y記·祭法》云:“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禮記·祭義》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 何休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奔捞焓蔷髯钪匾募漓牖顒樱诙汲悄辖几咧缐?,“泰” 就是高大的意思,高大的祭壇與天相接,君主登壇與天神零距離溝通,更有利于聆聽天神的教導,更有利于獲得天神的認同。君主與天神溝通過程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溝通的結果其他人一定能知道,君主一定會傳達的。于是,君主神秘化了,地位合法化了。
最重要的祭天活動是泰山封禪,《史記》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也記載了上古賢王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等帝王都曾祭拜過泰山。中國古代尊古法祖,后世帝王的為昭示自己“奉天承運”也會選擇泰山封禪。只是泰山封禪的資格要求太高了,第一政績足夠,第二財富足夠,第三上天暗示(天降祥瑞),這不是一般帝王能達到的。所以,自秦至清只有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人曾泰山封禪,他們要向天下臣民宣告自己有充足的政治資本駕馭群臣,統治萬民。只是這六位泰山封禪帝王中的宋真宗是“宋真慫”,純屬來搞笑的,《宋史》評價此次封禪是“一國君臣如病狂”。
祭祀祖先的目的是顯示君主血統的沿續性和惟一性,進而彰顯其政權的合法性?!缎⒔洝なブ巍吩疲骸疤斓刂裕藶橘F。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公為表示對先祖的尊崇,在郊祀(祭天)時以始祖后稷配天,明堂祭祀時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周公是以祖先配天的始作俑者。后來,歷代帝王在祭天時通常以始祖或先祖配天,認為自己的先祖之德接近天之德,因而自己作為配天之祖的后人,自然有資格當這個天子了,于是就 “名正言順”了??傊瑲v代統治者都熱衷于祭天和祭祖,其目的在于昭告天下,自己是天意的代表,法統為神所授。
3.象征性。禮儀起源于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需要。禮儀活動的象征意義往往大于實用功能,也就是儀式感。儀式感的實現需要代表性的人、代表性的物(禮器)、代表性的時間和空間,代表性的動作來完成其象征意義。
比如:鼎是宗廟祭祀最重要禮器,《史記·封禪書》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是說禹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之后,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夏亡鼎遷商,商亡鼎遷周,周成王還舉行了定鼎儀式。周亡,王權統治的具體象征九鼎不知去向。秦漢時期出現過尋找“九鼎”的熱潮,武則天、宋徽宗甚至費盡心思想重鑄九鼎,后世帝王非常看重的就是九鼎的權力象征。
再如冠禮,就是今天的成人禮,冠禮有三次加冠,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三加爵弁。每一加冠都有象征意味,緇布冠象征著冠者具有貴族“治人”的特權,皮弁象征他有服兵役的義務和保護貴族的責任,爵弁象征在宗廟中參與祭祀的權利。
4.教育性?!抖Y記·曲禮上》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明確“禮”是教人的,使人有禮民,這樣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才能區別開來。“禮”的教育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岸Y”使人給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準確定位,懂得尊重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為的是與非。“禮”是行為規范也是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論語·為政》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教化百姓,百姓才會有羞恥感,有尊嚴,從而自覺守法,也就是說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
5.繁復性?!叭Y”之中的禮儀規定之詳細、完備,從東方到西方,從歷史到現實均無與倫比?!抖Y記·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薄抖Y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笨梢娺@是多么繁復,說繁復是宛轉說法,應該直接說啰嗦。
如迎客的要求《禮記·曲禮上》這樣說:和客人一道進門,每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腿藖碇林魅藘仁议T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后,主人引導客人入室。主人進門后向右走,客人入門后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后,客人再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要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是主人先登,客人跟著,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著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后舉另一足與前足并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著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再如關于婚禮的規定:
第一步:納彩?!秲x禮·士婚禮》曰: “婚禮下達,納采,用雁?!蹦信p方家族在決定聯姻后,由男方派人前往女方家中行納彩之禮,用雁作求婚的禮物。納彩之后,男女雙方家族的社會關系基本確立,婚禮的相關事宜可以進一步完成。
第二步:問名?!秲x禮·士婚禮》記載: “擯者出請,賓執雁,問名,主人許,賓入受,如初禮”。由男方派遣家族中主事人前往女方家中行納彩之禮,問女方姓名、生辰年月日。
第三步:納吉?!秲x禮·士婚禮》說:“納吉用雁,如納。”經過問名,男方將女方與男方的信息合在一起卜算。卜算結果若為吉,男方派人攜禮物至女方家, 將卜卦的結果告知女方,正式拜訪女方家族,兩家正式定下婚事。
第四步:納徵?!抖Y記·婚義》說:“納徵,納聘財也?!蹦蟹綋袢諏⑵付Y送往女方家中,并攜帶禮品若干贈與女方親族。
第五步:請期?!秲x禮·士婚禮》記載: “請期用雁,主人辭,方賓許告期,如納徵禮?!?請期是男方確定成婚日期后派人通知女方并征得女方同意。
第六步:親迎。親迎是新郎親自(強調男方主導)迎娶新娘的儀式,也是婚禮中最為繁瑣、最為關鍵的步驟。大約程序如下:父命新郎迎親、岳父母迎新郎、新郎致禮接新娘(新郎從岳父母手中接過新娘)、新郎挽新娘登車、新郎請新娘進門、新郎新娘入洞房、新郎新娘盥洗、新郎新娘共飲合巹(jǐn剖一瓠(葫蘆)為兩瓢,新婚夫婦各執一瓢,斟酒以飲)酒、(第二天早晨)新娘拜見公婆、新娘侍候公婆進食、公婆款待新娘(相當于交鑰匙,新娘取得主持家中內務資格)。以上是古代婚禮的六大步驟,其中的細節細化到婚禮第二天早晨新娘侍候公婆進食后新娘要吃公婆的剩飯,繁瑣到讓人頭皮發麻,如果今天的婚禮按古代婚禮的六大步驟來進行,好多的帥哥寧愿打光棍兒。古代禮儀制度的繁復性是它最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個方面,所以,禮儀制度一定會隨社會的變遷而演進。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價值與意義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經歷代沿革,具體內容有變而主旨不變——秩序、和諧理念。這正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之于現代中國的價值所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既有內在的源于自覺意識的道德規范,又有外在的帶有約束性的行為規范。繼承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精華,用禮儀形式來調節人們的行為方式,堅持愛國重家、尊老敬賢、修德養性、孝悌忠信、仁愛包容、循規蹈矩、重義輕利、儀容端莊、言語文雅禮儀要求,揮發滿滿的正能量,加強社會的親和力,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家庭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秩序、和諧理念,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世界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