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其中阿爾巴尼亞族約占90%,其余有塞爾維亞族、黑山族和土耳其族等??扑魑謫栴}是歷史形成的一個難題,至今在許多爭端上仍難辨是非。
科索沃位置
一、科索沃的先民
歷史上科索沃的先民為巴爾干半島的伊里利亞人,如今的阿爾巴尼亞人就是伊利里亞人的后裔。如今有很多人說科索沃是塞爾維亞文明的發祥地,是第一個塞爾維亞王朝的中心,是斯蒂芬·杜尚大帝的故都。沒錯,這確實是如今塞爾維亞人的說法,但是在前南時期并沒有這種說法。
在公元6-7世紀,作為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爾維亞人經過拜占庭皇帝的允許,移居到了今天希臘薩洛尼卡地區,該地因此得名斯爾比加(srbijia,即塞爾維亞的希臘語讀法)。但由于塞爾維亞人并不喜歡這里,于是向拜占庭皇帝乞求新的定居地。最終定居在利姆河和皮瓦河之間。并且在這里發展成了一個雛形國家,該地位于如今塞爾維亞、波黑和黑山的交界處,與科索沃無關。公元九世紀,這個雛形國家又在拉什卡(如今科索沃以北,塞爾維亞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中心,出現了第一個塞爾維亞奈馬尼亞王朝。
二、塞爾維亞人進入科索沃
1180年,奈馬尼亞趁著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去世向南擴張,塞爾維亞奈馬尼亞王朝占領了科索沃—梅托希亞,這是塞爾維亞人第一次進入科索沃。塞爾維亞人的到來使大批阿族人逃到科索沃西部與阿爾巴尼亞交界的山區,以致于阿族人口在科索沃只占2%。此后王朝的中心仍在拉什卡和克魯舍瓦茨等地,并不在科索沃境內。在14世紀中葉,杜尚大帝把版圖擴張到了空前規模,從多瑙河到愛琴海,今天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的大部分地區都包括在內。杜尚大帝去世后,帝國解體,塞爾維亞各王公割據一方,而以克魯舍瓦茨的拉札爾大公勢力最強,而統治科索沃的是拉札爾的女婿布蘭科維奇,一直到土耳其人的入侵。
曼努埃爾一世
三、奧斯曼帝國吞并塞爾維亞
1389年東正教歷6月15日,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在蘇丹穆拉特的統帥下入侵塞爾維亞,拉札爾大公率領各路聯軍在科索沃與其展開惡戰。塞爾維亞貴族米洛什詐降,并趁機刺殺了蘇丹,奧斯曼軍隊一度發生騷亂。但蘇丹之子繼位后,立即穩住陣腳,最終大敗塞爾維亞軍隊,拉札爾大公被俘虜后遭殺害。從此,奧斯曼帝國統治塞爾維亞人長達500年之久。由此可見,科索沃在中世紀并沒有成為塞爾維亞王朝的統治中心,更談不上是塞爾維亞人的發祥地,但不可否認科索沃在塞爾維亞人歷史和民族感情中的地位。
科索沃戰役油畫
四、塞爾維亞人出走
此后,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曾一度離開了這里,關于其離開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當時奧斯曼帝國統治這里時,一度采取了宗教寬松政策,于是在1559年在科索沃的佩奇恢復了東正教大總主教區,完全由塞爾維亞教士主持,其轄區幾乎囊括了前南的所有地區。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佩奇大宗主教成了塞爾維亞民族精神的象征。佩奇大總主教通過教士把散居在奧斯曼帝國的塞爾維亞人聯合為一個整體,促進關于塞爾維亞民族統一的思想,成為“大塞爾維亞主義”的策源地。在1683-1699年奧土戰爭期間,佩奇大總主教號召塞族相應奧地利,在土耳其人卷土重來之后,佩奇大總主教率領不愿臣服土耳其的塞族人離開故土,一直遷往了匈牙利。
另一種說法是土耳其人為了在科索沃推行伊斯蘭教,對這里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皈依天主教的阿爾巴尼亞人收取高額的稅收,如果改信伊斯蘭教則不上稅。面對這種不公平的民族宗教政策,兩個民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選擇。阿爾巴尼亞人選擇改變自己的信仰,接受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而塞爾維亞人則選擇堅持信仰,離家出走,一直遷往匈牙利境內。走出者留下的土地和房屋被土耳其統治者分給了改變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同時將生活在阿爾巴尼亞的阿族人遷入科索沃,因此,科索沃的阿族人口迅速增長成為了該地主要的民族。
五、奪回科索沃
1878年,塞爾維亞在俄國的協助下獲得完全的獨立,1882年成立王國,其國土僅包括今塞爾維亞的中部。1912年,巴爾干國家聯盟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塞爾維亞時隔500多年后再次奪回科索沃,并得到倫敦會議對其科索沃主權的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阿族人歡迎奧匈帝國對塞宣戰??墒且粦鸾Y束后,科索沃的大部分土地劃歸給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并于1918年第一次形成了一個叫作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后改稱南斯拉夫王國。在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人掌管著政府和軍隊的大權,他們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采取了歧視、迫害、驅趕等一系列的打擊、報復手段。這樣一來,塞爾維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仇恨更加激化,阿爾巴尼亞人要獨立的想法與日俱增。這一時期,科索沃的阿族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失去了主體民族的地位。
六、再度失去科索沃
二戰期間,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又被德國、意大利和保加利亞占領。意大利將其占領區與阿爾巴尼亞合并,建立了“大阿爾巴尼亞”。阿民族主義者對此感到格外興奮,奮力抵抗塞爾維亞軍隊的進攻。1943年9月,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導召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并成立人民政權,同時決定將科索沃并入阿爾巴尼亞,此項決議遭到南共的堅決反對。
七、南共解放科索沃
1944年11月,南人民軍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阿族起義者建立軍政府,遭到南人民軍鎮壓,塞爾維亞重新取得對科索沃的控制。1946年,科索沃正式成為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稱“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省”。塞族對阿族的親法西斯分子的大規模清洗,這就出現了一定的過火行為,民族矛盾又進一步激化。
八、鐵托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
在二戰后,鐵托曾設想以“巴爾干聯邦”的形式徹底解決巴爾干半島上的民族問題,這樣一來,科索沃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但斯大林對此堅決反對,主要原因有兩點,一來是因為斯大林不希望鐵托以組建巴爾干聯邦壯大勢力,從而能夠與蘇聯抗衡。二來,是因為戰后蘇聯的對外政策是想采取與美西方合作的方式,保證自己通過雅爾塔體系所獲得的利益,鐵托這樣的舉措勢必會引起美西方的干預,從而導致蘇聯失去已得的利益。也正因如此,不聽話的鐵托被斯大林開出了教門。
鐵托
蘇南分裂后,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的聯絡也隨之中斷。這更加讓科索沃的阿族感到不滿。但不同于南斯拉夫王國的是,南斯拉夫聯邦的初期領導人除了蘭科維奇之外,都不是塞爾維亞人,鐵托和巴卡里奇是克羅地亞人,卡德爾是斯洛文尼亞人,德克拉斯是黑山人。這樣的領導結構勢必有利于壓制“大塞爾維亞主義”。尤其是1966年對蘭科維奇集團的打擊非常嚴厲。為了緩和民族矛盾,1974年的南斯拉夫新憲法賦予科索沃廣泛的自治權,科索沃因此享有同共和國相差無幾的權利。
科索沃在南聯邦時的旗幟
九、鐵托去世后,科索沃持續動蕩
1980年鐵托去世,被打壓的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加之南斯拉夫經濟普遍衰退,政治、社會生活動蕩不安,民族問題再露鋒芒。1981年科索沃爆發示威,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國,但遭到塞爾維亞的鎮壓和肅清。90年代前5年,阿族人在魯戈瓦的領導下采取非暴力形式抵制塞爾維亞的統治,希望由此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并獲得獨立。但1995年波黑戰爭結束時“代頓協議”所許諾的“南斯拉夫境內不再許可邊境變化”令科索沃民眾對和平獨立的希望感到渺茫。
1980年5月4日,鐵托去世
阿民族極端主義分子武裝獨立的主張因此開始得到越來越多阿族人的支持。阿塞之間的武裝沖突升級成為有關國家軍事干涉的借口。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因為南斯拉夫拒絕簽訂有損其國家主權的“朗布依埃協議”,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南實施空中打擊。轟炸78天后,在俄羅斯的調停下,科索沃問題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權限中。
十、聯合國的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1244號決議,使科索沃一直處于聯合國的托管之下。2005年11月,科索沃未來地位談判正式啟動,但因各方分歧較大,多輪談判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2007年8月,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授權下,啟動新一輪會談,談判仍以失敗告終。2008年2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科索沃局勢,但依然未能打破僵局。
十一、科索沃宣布獨立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議會在首府普里什蒂納舉行特別會議,議員們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科索沃獨立宣言,單方面宣布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共和國而獨立??扑魑值倪@一舉動,不僅損害了塞爾維亞共和國主權,而且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和撕毀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它的獨立,具有強大的國際政治溢出效應。它既是一個國際法問題;又是一個國際倫理問題;同時還是一個現實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