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鳳鳴
公元一世紀初,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第二次農民大起義——綠林、赤眉起義。
其中,綠林起義之火燃于今
隨州和京山境內大洪山一帶(據考證,今隨州大洪山在漢代名為綠林山,晉、唐名大湖山,宋以后始定名為大洪山)。綠林軍中四大主力之一的“平林兵”組建于隨縣古城畈,其首領陳牧、廖湛亦為隨縣人。
公元9年,王莽篡漢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這時統治階級對貧民壓迫剝削日益嚴重,土地高度集中在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手中,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嚴重的社會危機已引起小股農民起義頻發,王莽政權搖搖欲墜。
陳牧廖湛 兵起平林
陳牧和廖湛出生在隨州,向以俠義豪爽、助弱濟貧享譽鄉里。陳、廖生性剛直,不畏權貴,不附強權,俠名遠播。當時平林一帶的惡霸豪紳亦慕其名,欲與之交,但陳、廖不屑同流為污。然而不同流即為敵,很多惡霸豪紳視陳牧和廖湛為威脅,反將他們罵作頑劣匪人、不法之徒,為維護自己的長久利益便依附官府,采取種種惡劣手段對付陳牧和廖湛。陳、廖由此也廣結豪杰之士,組織鄉民據寨筑壘,以武裝自衛,屢拒豪紳的強索和官府的撻伐。使當時的隨縣吏政官惱羞成怒,急欲鏟除陳、廖而后快。
正在隨縣官府處心積慮對付陳、廖之時,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起義農軍已在大洪山脈西南一帶與官府戰斗達五年之久了。這支隊伍號稱綠林軍,于公元17年起義后,隊伍迅速發展到八千人,王莽曾親命荊州官兵前來征剿,云杜(今京山縣北)一戰官兵大敗,綠林軍從官軍手里繳獲了大量軍械和糧食,綠林軍聲名大振,隊伍壯大到五萬人。綠林軍以大洪山西南部為軸心四處出擊,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但是此時卻出現了天災。
公元22年,瘟疫降臨鄂西北,綠林軍為了保存軍力,分兵兩路轉戰他地。當時王常、成丹帶領“下江兵”西進。王鳳,馬武、朱鮪、張卬率領“新市兵”北上進攻隨縣,但久攻未克。這時陳牧和廖湛旋即組成“平林兵”與“新市兵”協同作戰。
這時,陳、廖派精銳軍士潛入隨縣城內做內應,約定時間殺死守門兵卒,內外夾攻,一舉拿下隨縣城,全殲隨縣城的官兵。
隨縣城一戰,“平林兵”初展身手,便以作戰勇猛、智勇兼備而為綠林軍將士所稱道,于是聞名遐邇,聲名遠播。四方豪杰之士紛紛投奔,很快成為綠林軍中較大的一支隊伍。
“平林兵”兵發南陽時,破落貴族劉玄也投奔到“平林兵”中來,陳牧封其為安集掾之職。與此同時,劉玄的同族劉繽、劉秀兄弟也在南陽起事組成“舂陵兵”與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一同作戰,綠林起義隊伍空前壯大,王莽政權已岌岌可危。
更始建元 封臣拜將
隨著戰局的發展,推翻王莽政權已指日可待。當時綠林軍中,派系眾多,其中以下江、新市、平林、舂陵四大派系為主。由于軍隊派系太多,戰爭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統帥機構,建立統一的新政權勢在必然。但綠林義軍畢竟是由流亡農民所組成,一時缺乏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陳牧建議各路義軍集體商討,由是,四大派系主要首領開始研究議定。
義軍中多數人認為新朝皇帝王莽系篡奪漢家江山建立“新朝”的,在此前提下大家決定立一劉姓皇族為皇帝,這就從指導思想上邁錯了第一步。
起義軍將領錯誤的第二步是各為其利,唯恐對登基后的新皇不好馭使,竟然撇開雄才大略、威望極盛的劉姓皇族劉縯而不舉,反而擁立了平庸碌碌的劉玄為皇帝。
公元23年,劉玄在淯水之濱登壇稱帝,朝見群臣,建元“更始”。這個昔日曾經是陳牧手下安集掾的庸碌皇帝,面對壇下武將文臣,竟然緊張得汗流浹背,張口結舌,不知所云。后來終于在一幫將領的“幫助”下,宣布了建元“更始”,并拜封群臣。當時陳牧拜為大司空,王匡拜為定國上公,王鳳拜為成國上公,朱鮪拜為大司馬,劉縯拜為大司徒,以下還設置了九卿諸將,廖湛位列其中。自始“平林兵”便以正規軍的形象出現在推翻王莽政權的戰爭中。
莽政壽終 長安初定
是時,南陽一帶的戰情使王莽異常震驚,遂令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從各地調兵遣將,集結了43余萬人馬前來鎮壓。
二王首先與起義軍將領劉秀相遇,而此時起義軍大部主力正在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劉秀兵力只不過8000余人。劉秀有率軍之才,見敵多勢盛,不敢輕戰,遂退守昆陽。隨其進入昆陽的義軍諸將,大都被敵勢所震懾,欲棄城自保。劉秀分析形勢說,如大家一致拼力抗敵,還有打勝希望,如若分散,則必敗亡。而大軍正在全力攻打宛城,至今尚未攻下,昆陽一失,盈日之內則各軍都將不?!,F在應當同心同德,拼死一戰才是,大丈夫怎可只顧妻兒和財物呢!諸將此前都覺劉秀文弱,大多都看他不起,但當此時也對他刮目相看,并請他策劃定奪。劉秀遂不急不躁地安排部署守城諸事,而后和大將李軼帶十三精騎乘夜闖出城南門。劉秀和李軼火速趕到郾縣、定陵一帶,聚集駐防在這一帶的義軍回救昆陽。那時昆陽保衛戰打得慘烈異常,劉秀親率先鋒部隊在離敵軍五里的地方停下來,拿千余名勇猛精兵與敵一部迎戰,斬殺數十人。首戰小勝,士氣大振。眾將領無不感佩,遂以一當百與敵拼殺。劉秀帶三千趕死隊,從城西直沖敵中軍地帶。莽軍主帥王邑、王尋由于輕敵,曾嚴令各軍自守營地,不得擅動。而是時二王又驕狂地只帶萬人迎戰劉秀,結果大敗。其屬軍各部因未得軍令,不敢擅救,致主帥王邑被殺。此時風云突變,狂風暴雨驟至,沙河之水暴漲,起義軍在城內外合力夾攻,莽軍四處潰逃,浮尸百里。王尋只帶出幾千人逃回洛陽。昆陽之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絕妙戰例。
而昆陽之戰也使劉縯、劉秀兄弟威名日大,正所謂功高震主。最為不安的當屬更始帝劉玄。以劉玄的能力和心胸,對同為皇族的劉縯、劉秀兄弟所擁有的這等愛戴當然不會等閑視之,同時一些下江、新市、平林軍將領們也心中不安,劉玄便借故劉縯不執行軍令殺掉了劉縯和其手下猛將劉稷。這為劉秀日后臥薪嘗膽自立為帝埋下了伏筆。
昆陽一戰殲滅了莽軍主力,戰局急轉直下。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一舉攻下長安和洛陽,王莽被殺,頭顱被傳到宛城懸門示眾。
劉玄昏庸 陳牧被害
王莽政權被推翻以后,天下大勢將定,劉玄將更始政權遷往長安,娶趙萌的女兒為夫人,將朝政全交給趙萌管理,而趙萌是個生殺由己、作威作福并不會管理朝政的奸臣。劉玄自己則日夜在后宮飲酒作樂,不問政事,遇有大臣上奏,他卻常醉酒不能接見,有時甚至派人在帷幕后冒充他同群臣對答。在更始朝綱廢黜的這個時期,各地豪強勢力紛紛獨立,形成割據。
針對當時時局,陳牧、廖湛等將領憂心如焚,商議請更始帝東歸南陽,如情況繼續惡化,義軍可回到湖澤地區繼續斗爭,但此計遭到劉玄的拒絕,并設計擒殺意圖挾持他東歸的張卬、中屠建、廖湛等。廖湛、張卬發現情況后脫離險境,但中屠建被殺。劉玄謀害中屠建后逃到新豐(陜西臨潼北)趙萌軍營里,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欲誘使那些農民出身的將領們去新豐,好全部予以鏟除。陳牧和成丹不知有詐,依召前去,被劉玄、趙萌逮捕殺害,自此,綠林起義軍中農民將領所剩無幾。廖湛、王匡、張卬此時方才覺醒,誓同昏君不兩立,遂與劉玄和趙萌決戰長安。是時,赤眉大軍已進逼到離長安幾十里的高陵(陜西高陵西南),傷心致極的王、張、廖率部歸附了赤眉。十月,赤眉義軍攻下長安,劉玄投降。
后來廖湛率軍攻打漢中王劉嘉時,也兵敗遇難。
不久赤眉主力亦退出長安東歸,在與劉秀的東漢軍隊交戰中,屢屢失利,軍力大量消耗,后被東漢政權擊敗。
以陳牧、廖湛、王匡等為代表的綠林軍,始終保持農民的純樸作風,雖作戰英勇頑強,屢次擊敗強敵,但無可懷疑,他們缺乏明確的作戰目標和政治遠見,雖然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終只能是功敗垂成,英雄末路,就像天上的一顆慧星,劃過一道亮光后便迅速消失進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