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4-1)
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并且歷史上對三皇五帝的定義各不相同,例如在《尚書大傳》中認為,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而《三字經》認為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呂氏春秋》認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為五帝;《大戴禮記》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而《資治通鑒外紀》認為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為五帝。
今天這一節內容不去討論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三皇和五帝,而是要去為大家講述名字都很生僻的兩位帝王:顓頊(zhuan xu)和帝嚳(ku)。
顓頊高陽氏,帝善高辛氏,傳說都是黃帝的子孫,他們先后代黃帝擔任中央天帝,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了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顓頊和他的臣民
《山海經》中說,黃帝和嫘祖生下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傳說顓頊生于若水,后來住在空桑,這個“空桑”也就是“窮桑”。
顓頊當過北方的上帝,他的輔佐官是禺強,也稱玄冥,此神人面鳥身,耳朵上掛著兩條青蛇,腳下還踩著兩條青蛇。
傳說顓頊非常愛好音樂,曾經派飛龍(或許是他臣子的名字)模仿八方來風的聲音,創作了一首曲子,起名叫《承云》,獻給他的曾祖父黃帝。繼黃帝為中央天帝后,顓頊最大的功績就是“絕地天通”。
顓頊與“絕地天通”
在任何民族的遠古神話中,人類英雄都具備神性,而神靈則都具備著人性,也就是人神不分,兩者除了力量、神通有不同外,并無區別,甚至神靈也和人類一樣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在那個時代,人和神是經常交往、溝通的,神可以下地,人也可以上天,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人類主要通過攀爬天梯的方法,前往上界和神靈會面。
天梯也就是天柱,一般以高山的面目出現。比如著名的昆侖山,還有肇山、登葆山,等等,此外,據說都廣之野有一棵巨大的樹叫做建木,也具備天梯的功能—都廣之野,或許就是現在的成都平原。
人與神自由溝通,這個美妙的時代被天帝終結了不知道須出于一種怎樣的理由,或許他認為和人類接觸太頻繁有傷神的自尊,或許他認為人間的紛爭越來越多,神還是少插手為好,總之,他派了大臣重和黎二人去“絕地天通”,也就是阻斷天與地之間的通路。
通路雖然被阻斷了,人類不再能夠通過天梯去直接和神見面,神想要到下界來,卻依舊是很簡單的事情,不過似乎從此以后,神尤其是天帝就不大愛管人間的事情,只是高高在上享他們的清福。于是顓頊派重管理上天,黎管理下界,據說這兩位神都是顓頊的孫子,他們建立的完全是一個家族政權。
對于顓頊的“絕地天通”,著名歷史學家徐旭生先生認為真實的絕地天通很可能是一次宗教改革。
顓頊以前,每個人都可以祭祀神靈,每個家族都有祭祀天地的權力,宗教活動沒有足夠的神圣性,大大影響了人們對鬼神的虔敬,降低了神權的威嚴。顓頊決定收回這種權力設立專人負責祭祀,也等同于阻斷了普通人和上天溝通的權力。
共祖帝嚳
帝嚳(kù)是高辛氏,姬姓,名俊,是黃帝曾孫。在顓頊死后,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
上古時代,不僅文字是神圣的,音樂也是神圣的,所以傳說中的神靈或帝王大都對音樂作出過貢獻。代顓頊為中央天帝的帝嚳,據說就曾派臣子咸黑創作樂曲,派有倕(chui)制作了鼙(pi),鼓、鐘,磬、管塤(xun)、椎鐘等各種樂器。帝嚳讓手下人使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而莊嚴的樂曲,連風凰聽到這種樂曲都會翩翩起舞。
帝嚳在商人的神話中被寫作帝夋(qun),后來衍變為帝俊。帝嚳具備著豐富的人性,而帝俊則主要反映了他神性的一面。
傳說帝俊有兩個妻子,正妻羲和,生了十個太陽,次妻常羲或者叫常儀,生了十二個月亮,后世因此也稱太陽神為羲和,而常儀,則衍生出嫦娥奔月的故事。
作為人間帝王一面的帝嚳,則傳說他有四個妃子,所生的子孫都成為天下之主。元妃有邰(tai)氏之女,名姜嫄(yuan),生下的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次妃有娀(song)氏之女,名簡狄,生下的契是商人的祖先;三妃陳鋒氏之女,名慶都,生下了堯;四妃娵訾(ju zi)氏之女,名常儀,生摯,也就是少昊金天氏。
帝嚳的子孫,都與周人密切相關,這種說法,很可能是周人為了抬高自己身份而杜撰出來的。
言說觀點
顓頊通過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借助宗教感召力,把人心離散的部落聯合在一起,同時也樹立了自身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促進了遠古文明的發展。
帝嚳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兩朝先祖,帝摯、棄、契、帝堯之父。
雖然這兩位帝王名字較為生僻,好多人不了解,但作為華夏文明的奠基者,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對后世的偉大貢獻。
代碼含義:
1-01-14-1(中國古代史-傳說時代-顓頊與帝嚳-1)
(部分圖片轉載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