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周易》是一本繞不開的必讀書。在很大程度上,《周易》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三千多年以來,《周易》始終是華夏子孫行為舉事的指導文本,也是“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家園?!吨芤住窞槭裁从羞@么大的影響力?其中又體現了哪些傳統文化精髓呢?
“上古三易”有何異同
有據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各有一部易經。夏代的易經,取名《連山》;商代的易經,取名《歸藏》;周代的易經,取名《周易》。史稱“上古三易”。
“上古三易”名稱不同,源自三易的首卦不同。夏代的建立,是在大禹治水之后,長時期的洪水泛濫,人們依賴山坡高地得以生存,因而夏代初期的人們,保留著對高山的崇敬,將象征山的經卦“艮”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艮》,列為六十四卦之首,故取名《連山》。商代的建立,是在水患得以治理之后數百年的農耕時期,人們從依賴山的崇敬逐漸轉向對生養人類及其萬物的大地的崇敬,因而將象征土地的經卦“坤”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坤》,列為六十四卦之首,故取名《歸藏》。商末周初,長期的農事活動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人類及其萬物雖然生養在大地之上,但是決定吉兇禍福的首要因素是天而非地,于是將象征天的經卦“乾”相重而成的六爻重卦《乾》,列為六十四卦之首,以新的朝代冠名為《周易》。
盡管名稱不同,編著時間不同,但“上古三易”均是通過占筮方式指導該朝貴族階級行為舉事的經典。易,上日下月而寓意“明”;易經,就是讓人們明白如何行為舉事。
“上古三易”不僅首卦不同,首卦之下的六十三卦的次序,也都不同。這是由各個歷史時期的先人認識世界的程度不同決定的。第一部易經《連山》,除了留下易名之外,均已消失。第二部易經《歸藏》,可能緣于商代貴族階級在周代初期的延續使用,得以保留,但由于非主流的原因,逐漸退出歷史,僅有部分殘簡保留下來。經由上世紀地下考古發掘,這些《歸藏》殘簡重又進入人們視野,但已無法知曉次序排列。第三部易經《周易》,從西周開始便成為指導貴族階級行為舉事的最權威典籍,并從開始時的占筮決疑,到直接援引相關卦象、卦爻辭決疑解難、規范行為舉事。從《左傳》等史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周易》在周代貴族階級的政治、軍事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周易》經歷了從一本決疑解難的占筮書向思維工具書的轉化。從《左傳》《國語》中的二十幾個筮例記錄來看,早期遇事必占;后期遇事決疑,不用占筮而直接援引卦象或卦爻辭,以觸類旁通的推理方式決疑解惑,指導人們的行為舉事。春秋末期,孔子“韋編三絕”,標志著《周易》卦象卦爻辭所蘊含的義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戰國后期,荀子主張的“善為《易》者不占”,表明《周易》正式脫離占筮舊巢,真正成為一部思維工具書。隋唐開科舉,唐太宗欽命孔子后裔孔穎達編著《周易正義》,作為學子閱讀的首選教材,《周易》從此成為仕途中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案頭必備。不僅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士將《周易》思想作為治理社會政事的指導,未進入仕途的人士也將《周易》思想作為修身齊家的指導。例如,明末有一位名叫程智的學者,雖然“不喜舉子業”,卻“深究易理至忘寢食”,崇禎年間至吳縣講學,“從游甚眾”。
魏晉玄學的旗手王弼,從言、象、意三個層面,提出了“以言明象,以象盡意”以及“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釋讀方法,對《周易》中的卦名、卦辭、爻辭與卦象、爻象之間的關系作了準確表達和清晰說明。在《周易》中,卦辭爻辭以譬喻的方式說明卦象爻象,為了盡可能全面地揭示卦象爻象所象征的豐富內涵,有些卦象爻象還會同時運用兩個、三個同類例說。例如,《坤》卦卦辭就同時運用了“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三個譬喻,說明《坤》卦卦象所象征的柔順內涵。
《周易》六十四卦,將天地萬物歸為六十四個類,每個卦分別蘊含著一類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人們通過對卦辭爻辭的熟讀理解、觸類旁通的思維活動,就能有效地規范自己的行為舉事。晚年的孔子曾感嘆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則無大過矣!”可見,《周易》六十四卦所蘊含的義理對于人的行為舉事的指導意義有多么重要。
《乾》《坤》兩卦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在《周易》中也有精準概括,概而言之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先來看“自強不息”?!白詮姴幌ⅰ保∽浴兑讉鳌穼Α肚坟缘尼屪x:“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肚坟粤扯际顷栘?。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是自強不息的起點?!皾摗?,是自身力量不足而采取的一種自覺的理性行為。潛龍勿用,就是后人說的“厚積薄發”。一顆種子,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水分養料,最后破土而出,越是漫長越是艱難的初始積聚,對以后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往往越是有利。
潛龍勿用,也體現在與敵對勢力對壘時的量力而行。力量的強與弱,是比較的結果;選擇進取還是隱忍,須因時度勢。敵強我弱,就須忍;此時的忍,是明智而非怯弱,是爭取時間積累力量壯大自己。華夏民族經風瀝雨一路走來,既有艱苦卓絕的奮斗,也有忍辱負重的權宜。沒有前者,后者便是沒有脊梁的茍且者;沒有后者,前者往往成為半途而廢的失敗者。
憂患意識,是自強不息的內涵之二。憂患是一種生存狀況,憂患意識是對這種可能發生的生存狀態的防范預謀?!肚坟缘木湃侈o:“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币馑际?,白天勤勉做事,晚間怵惕思省,就不會有災禍。九四爻靠近“九五”之尊,憂患意識更濃重:“或躍在淵,無咎?!边@是在“夕惕若厲”基礎上的進一步表達。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處于高位而又能持有這種強烈憂患意識的人,自然不會去犯功虧一簣的錯誤。
《乾》卦上九爻辭 :“亢龍有悔”,言簡意豐。“有悔”是“夕惕若厲”“或躍在淵”的延續,是隨著人的自強不息的進程,在最高位置這一處境下,如何繼續保持自強不息狀態的一種理性的、自覺的反思。久居最高位的領導者要有自悔意識,要經常性地自覺認識自己的不足,檢點有無失誤的言論或決策,是“持盈保泰”、自強不息的不二法門?!翱糊堄谢凇?,是自悔而非替他人“有悔”。自悔直面現實,需要理性更需要勇氣。能否自悔,也是衡量和檢驗久居高位者素質優劣的一把尺子、一塊試石?!兑讉鳌の难浴返淖髡哒f,居于高位又能自悔是很難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乾》卦展示的自強不息精神中,也包括爭取賢能之士幫助的內容,如“見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在事業初起之時,要盡量爭取賢能之士的提攜幫助,有利于自己的發展壯大;在事業有成、大展宏圖之時,更需要爭取賢能之士的輔助,鞏固與發展既有的事業。
再來看“厚德載物”?!昂竦螺d物”取自《易傳》對《坤》卦的釋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暗貏荨奔词桥c“天道”對應的“地道”。老子說“人法地”,就是講人要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是什么?是由六個陰爻構建的《坤》卦所象之意。卦辭說:“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崩さ膶傩允悄格R那樣的柔順,順從誰?順從剛健的天道,用《老子》中的話來說:“地法天”?!跋让?,后得”譬喻:行動時不能領先,領先會迷失方向,居后才能有收獲。西南為坤為柔,東北為艮為剛,譬喻交朋友用柔不用剛??傊?,三個例說都圍繞一個核心:柔順。地道的“厚德”,就是甘居天道之后的柔順品性。所以,坤道之“厚”,也就是君子居后之“后”。
《坤》卦對坤道的“厚德”的分析,主要在爻辭中詳細展開。六三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不顯耀自己的才華,固守柔順的德性;倘若輔助君王成就事業,這樣的人似乎沒有功勞,卻能善終。地位越高,越要小心謹慎:“括囊,無咎無譽?!毕裨o口袋一樣管住自己的嘴,既不要犯錯誤,也不要爭榮譽。六五爻辭:“黃裳,元吉。”德高望重的君子如同“黃裳”遮隱于上衣下面,心甘情愿地追隨在君王左右??傊?,《坤》卦中的這些“厚德載物”理念,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大致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統文化精神,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雖然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這一民族文化精神也面臨與時俱進的考量與調整,但是構成這一精神的主要內容,仍然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這也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能夠數千年血脈相承并且繼續自強不息傳承下去的最大理由。
《謙》卦闡述的君子品性
中國文化有一個核心概念:君子。君子有一個基本品性:謙虛。謙虛的本義,源自《周易》的《謙》卦:《謙》卦的卦象為下艮上坤,艮為山,坤為地。山的定義是高,這個高又是相對于地而言。本來高的山自愿居于地的下方,這就是謙。
謙虛的功能是“亨”即暢通、順利。具有謙虛品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順利;謙虛這種品性,有的人可能在創業之初或地位不高時,能夠保持,當財富多了,或者建功了、社會地位高了,謙虛這一品性往往會漸漸喪失。所以,《謙》的卦辭說:“君子有終。”謙虛這種品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持始終。反過來說,謙虛是君子的必要條件,一旦喪失謙虛這一品性,也就不成其為君子了。
如何才能終其一生,保持謙虛這個品性?《謙》卦通過“謙謙”“鳴謙”“勞謙”“?謙”等四個概念,闡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如何保持謙虛這一品性。
一個人在還處于讀書、尚未涉世時,就應該培養自己的謙虛品性,將這種品性的培養看作是財富積累、力量積聚的重要內容。因為這種財富和力量的作用,遠大于金錢等力量,它可以使一個人走上社會之后、開拓事業之時,即便遇到很大的風險,也能化險為夷,抵達理想的彼岸,正所謂“用涉大川,吉”。
但是,謙虛品性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也不是像錢幣一樣積攢下來之后就萬事大吉。謙虛品性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謙謙”,謙虛了更要謙虛。因為謙虛品性有程度差異,所以謙虛品性修養又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學無止境”中,也應當包括對謙虛的學習。
有名望便得意忘形,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病。“鳴謙”,有了名望仍保持謙虛品性,也就顯得難能可貴。因為前期的“厚積”,涉世之后事業順利,有了一定的名聲,仍能保持謙虛待人、甘居人后不爭先,就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幫助,發展前景一定很美好。
居功自傲,也是人的一種通病。“勞謙”,有功勞而不自滿,值得驕傲而不驕傲,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謙遜的態度,這要比“鳴謙”更難能可貴。這種君子風范,勉強一時,或許不難,能夠保持始終,則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夠做到:“勞謙,君子有終,吉?!必侈o斷語“吉”,是對始終保持不居功自傲這一行為的充分肯定。
“?謙”,準確把握謙虛的分寸。一個身居高位者,每天都要應付和處理許多問題,對上直面頂層領導,對下直面一眾部屬。對上的謙遜方式、謙虛內容,與對下的謙遜方式、謙虛態度,其間的差異和細微處的分寸把握,是一門復雜的技巧,也是一種智慧。準確把握了謙虛的分寸,處理任何事情都能夠舉重若輕、游刃有余。爻辭斷語“無不利”,是高位者能夠準確把握謙虛分寸,導致工作順利的必然結果。
謙虛也有原則。謙虛是一種美德,其用是以德感人,但是也有堅持原則的剛毅一面。例如:“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痹谡數睦媸艿椒钦x外來勢力侵害時,若再言謙讓便是一種投降主義。此時,理應奮起反擊,以正義討伐非正義,必能得到廣泛支持,不會影響其美好的謙遜形象。
《周易》將謙虛這一人類的道德品性單獨列為天地間六十四類事物中的一類事物,并作了系統詳盡的闡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融化在了炎黃子孫的血液里。
《周易》內容博大精深,以上僅僅舉了其中三個卦的釋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感知到,《周易》這部流傳了三千年的經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和無處不在的指導作用?!吨芤住妨呢?,每卦都以譬喻方式對一類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行了闡述,一代又一代人在釋讀中獲取智慧,在實踐中體驗道理,中國文化也便在知識精英的釋讀和實踐中豐富內涵、綿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