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五苓散的用藥
中山市中醫院泌尿外科 曾建峰
五苓散是一首著名的經方,在《傷寒論》71條中,第一次描述五苓散方的組成,“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五苓散藥物之間搭配規律如何?何為君何為臣?值得我們深入探究,也是我們用好五苓散的基礎。
在李培生教授主編的《傷寒論講義》中,言五苓散功效是化氣利水、兼以解表,方中以豬苓、澤瀉滲濕利水,茯苓、白術健脾利濕,桂枝通陽化氣,兼以解表。提出本方“為表里同治之劑,重在化氣利水,而不拘于有無表證”,主張本方“以苓為主”。從上可知,在《傷寒論講義》中,五苓散的功效主要是化氣利水,而其君藥強調是“苓”,依據其分析,當為豬苓,對于桂枝的功效,強調在于通陽化氣。
在熊曼琪教授主編的《傷寒學》本科教材中,言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外散風寒,其中茯苓、豬苓、澤瀉導水下行、通利小便,白術健脾氣,助脾運濕,桂枝通陽化氣行水,兼解表。依據其分析,當是以膀胱蓄水為病機,故言通利小便為主。
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中言五苓散功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其中以澤瀉為君,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淡滲利水,白術健脾化濕,桂枝溫陽化氣利水,兼以解表。書中所言君藥為澤瀉,所定義的病機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
從上三家所言,五苓散功效溫陽化氣,或利水,或滲濕,君藥或為“苓”,或為澤瀉,或澤瀉、豬苓、茯苓三者,在此之外,尚還有醫家言桂枝為君,更有醫家言白術為君。言澤瀉為君者,以方中澤瀉用量最多故為君,《內經》有言:“主病之謂君”,在《方劑學》中對于君藥的定義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故不應單純以藥物用量多寡而定是否為君藥。有言澤瀉為君者,以五苓散主治蓄水證,水蓄下焦膀胱,治當以利水為主,所以言澤瀉為君,持此論者吳謙,在其所著《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所言:“君澤瀉之咸寒,咸走水腑,寒勝熱邪……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有以五苓散方名含苓其中使用茯苓,言茯苓為君,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謂:“令也,號令之令矣。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五等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有醫家以《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依據,認為君藥當選溫藥之桂枝為君,方切中五苓散病機。
綜上所述,大家都在“以證論方、以方測證”,拘泥于“膀胱蓄水”的病機和“小便不利”的主證。在《傷寒雜病》中,共有11條文論述五苓散,將條文中相關癥狀及其出現頻次進行統計發現,口渴10次、發熱6次、煩躁5次、脈浮4次、嘔吐4次、小便不利3次,口渴是五苓散主要癥狀;綜合其條文分析,五苓散中水飲也不是僅僅局限在膀胱。近代傷寒大家李克紹先生認為五苓散證的病機可歸納為“三焦氣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內通三焦、外達皮腠、通陽化氣、行水散濕”,此解甚為貼切。
我們以經解經,從《傷寒論》中尋找仲景為我們留下的蛛絲馬跡。五苓散可以理解為澤瀉湯(澤瀉、白術)與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合方。后世醫家在總結經方時提出類方的概念,徐大椿著有《傷寒論類方》一書,開啟類方研究的先河,依據其類方歸類方法,五苓散當屬于苓桂劑一類,仲景在苓桂劑中是以茯苓、桂枝為主。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名家傅元謀教授運用五苓散則更加靈活,其強調辨證用藥時,不必拘泥,只要抓住“氣化不利,津液不布”這一病機關鍵即可。傅元謀教授依據水飲所停部位不同,則其組方用藥也不同。若屬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不布,蓄于下焦者,五苓散中應重用豬苓與澤瀉,輕用桂枝、茯苓,白術用量居中;若屬津液不足,兼有輸布障礙者,則應重用白術、茯苓,輕用澤瀉、豬苓,桂枝用量居中;若屬于津液內停,脾不轉輸者,則宜重用桂枝、茯苓,輕用澤瀉、豬苓,白術用量居中。
臨證跟診中,老師認為五苓散是一張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異常的基本方,通過溫陽化氣利水的方法將病理之水轉化為生理之水,從而使口渴止、小便利,常加減運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郁的病證,正如國醫大師郭子光先生所言:“凡是津液運行失調引起的疾病,不管其疾病在什么部位,均可用五苓散加減取效。本方實際上是調節人體津液循行的方劑。”老師在臨證中,常常合方加減,對于五苓散證中尚有表證者,則用桂枝,有時且擔心方中桂枝解表之功稍弱,尚且加入麻黃、桔梗、荊芥等開宣肺氣之品;如無表證,腎陽不足,則用肉桂,取其溫腎以助化氣之功,有時還加入菟絲子、枸杞子、仙靈脾、肉桂等溫補腎陽。依據老師所言,我獨立出診后,常常在臨證中使用五苓散及其類方,常有效果,增加了我自己的中醫自信心,也是我此次系列總結五苓散的最初動機。
賴海標按:
經方名稱是很有講究的,仲景不會隨便命名。“五苓散”三個字,應予充分理解:“五”即是說本方由五種中藥組成,此容易理解,不易有岐議;“苓”是指茯苓和豬苓,兩藥用量均為十八銖,加起來就是三十六銖,比用量最多的澤瀉(一兩六銖即三十銖)還多。此外,兩藥均為淡滲利水,相須為用。經方以某藥為方名,多為君藥,如小柴胡湯、小半夏湯等;“散”即指五苓散為散劑,將五種藥研末后用“白飲和服”,然后再“多飲暖水”,即愈。“散者,散也”,使藥力走散,且作用迅速,氣行而飲散。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交流,不建議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應咨詢醫生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