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歷史比作長河,文化就是一艘船,人就是拉船的纖夫。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化這艘船上的“貨物”越積越多,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變革促使人們不斷把船上的糟粕拋下去,作為纖夫的人類才可輕裝前進。然而,周易文化從未被拋棄,反而歷久彌新,不斷被人們繼承發(fā)揚。
昨天,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唐明邦、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院教授成中英以及來自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專家學者齊聚武漢,展開一場國學巔峰對話,幾位國學專家一致認為,振興國學應該復興儒學,復興儒學首要從易學入手。
儒家的源頭在《周易》
年近九旬的唐明邦先生早年入北京大學學習,聆受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教授的教誨。他認為,當代中國文化人的歷史重任是創(chuàng)造性地構(gòu)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構(gòu)建新時代的精神家園,需要光大中華文化傳統(tǒng),重振國學,古為今用。其次是要吸收借鑒西方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洋為中用。”
唐教授認為,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稱呼它為國粹更準確。“國學內(nèi)容豐富,儒、道、佛等都包括在內(nèi)。重振國學應有側(cè)重,首要應該復興儒學。儒家思想的源頭在《周易》,要復興儒學要從易學入手。”
“我的老師馮友蘭曾說:《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數(shù)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唐教授舉例說,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的輝煌;鄭和下西洋,需要管理龐大的船隊和船工;京杭大運河這樣舉世無雙工程的開鑿,需要運用豐富而科學的管理知識,這些都能從《周易》中得到啟示。
重振國學,剛健自強
年近八旬的成中英先生祖籍湖北,被稱為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之一。他每年都要往返夏威夷和中國內(nèi)陸多次,或與全世界研究中國哲學的同行交流,或指導遠在內(nèi)陸的學生。
自進入哈佛大學哲學系深造,成中英教授此后一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他很重視譯本翻譯,多次呼吁重新翻譯包括《論語》等在內(nèi)的中國古典典籍。
昨天的對話會上,成教授對比了中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他說,在人類發(fā)展之初,西方人非常重視對外界知識的研究,如航海術(shù)、天氣等,這些技術(shù)研究和神學主導的宗教文明成為了西方文明的中心,18世紀以后,西方科學的強勢發(fā)展。而中國文明在18世紀之后,特別是明末清初開始,趨向于內(nèi)在發(fā)展,對外世界采取閉關(guān)政策,這其實和易學精神相悖,“以靜待動,喪失了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現(xiàn)在依然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落后的。中國文明本來就有剛健自強,生生不息的精神。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力量,重振國學非常有必要。”成教授如此說道。
文/記者鐘磬如 圖/記者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