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鄭汝可)16日晚7時,著名畫家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2歲。我省畫家、湖北美術院原院長陳立言是廖靜文的忘年交,他評價,廖老有著“非常大的膽識和奉獻精神”,一生都在守護、研究、宣傳悲鴻的藝術。
將徐悲鴻作品與收藏捐給國家
廖靜文1923年出生于湖南長沙,193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管理員。1945年與徐悲鴻結婚,協助徐悲鴻工作并照顧其生活,直到1953年徐悲鴻突發腦溢血逝世。
廖靜文和徐悲鴻一起生活了僅僅7年多的時間,感情卻十分深厚,徐悲鴻在許多作品里都寫下了“靜文愛妻保存”,曾經不止一次說:“我真正找到了我所愛的人,除了你,沒有人會對我有這樣的愛情。我要把我最珍愛的東西都送給你。”
徐悲鴻逝世后,廖靜文將徐悲鴻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鴻收藏的書畫、圖書、圖片、碑拓、美術資料等萬余件全部捐贈給國家,并把北京的唯一一套寓所同時捐贈,以建立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曾說,“這些作品都代表徐悲鴻的最高水平,最高成就。我應該把它捐獻給國家,這樣才可以長久地保存下來”。
1983年廖靜文擔任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后,幾十次親自護送悲鴻的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紀念館還建立了“徐悲鴻畫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藝術人才。很多人拿徐悲鴻畫找廖靜文鑒定,她都會不遺余力親自詳細觀看。
在漢辦徐悲鴻展開全國先河
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上任湖北美術院副院長的陳立言,希望能在湖北舉辦藝術大師展覽。在我省老畫家武石的牽線下,陳立言認識了廖靜文,并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徐先生的作品只放在徐悲鴻藝術館里面不是最好的辦法,應該讓這些作品在全國各地展出,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徐悲鴻先生作品的魅力。”
“廖先生很爽快就答應了”,陳立言說。廖靜文后來邀請陳立言去徐悲鴻藝術館的倉庫里挑選畫作,陳立言戴上手套,打上滑石粉,一件件挑選,最后挑選出了一百多件,廖靜文沒有任何反對。
1990年10月,徐悲鴻展覽來漢,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當時因展廳簡陋,展覽方擔心畫作丟失,政府派出一個排的兵力來進行安保。畫展在武漢引起了空前的轟動。陳立言說,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不少市民排長隊請廖靜文簽名,由于時間過長,廖老當時近70歲,工作人員怕她吃不消,開始進行阻攔,廖靜文看到立即批評說:“這都是悲鴻的客人吶,我們怎么能不認真對待呢。”最后,整個活動持續了4個多小時才結束。也正是這次展覽,徐悲鴻作品開始走出藝術館,在全國各地展出。
陳立言說,廖靜文很喜歡武漢,對武漢人的熱情印象深刻。這段經歷,廖靜文2012年再次來漢時,曾對本報記者講起,她說:“20年前,悲鴻先生的畫作在武漢展出,得到湖北人民的厚愛,我們非常感謝。如有機會,希望再來湖北舉辦徐悲鴻畫展,讓更多的湖北觀眾親睹大師真跡。”
陳立言說,后來,也是在廖靜文推動下,徐悲鴻藝術館所藏的齊白石和張大千的作品,在1994年來漢展出。
武漢兩位攝影家曾為廖靜文拍照
她愛美,堅持化好妝才拍攝
武漢攝影家彭年生、童漢芳,都為廖靜文拍過照片,在他們回憶中,廖靜文有名媛氣質,待人謙和,言談中常說起徐悲鴻。
1990年,正在拍攝文化名人專題的彭年生專程去往廖靜文北京的家中拍攝,彭年生說,家里的墻上掛有徐悲鴻為她畫的油畫。“完全看不出來是近70的人。”彭年生說,廖靜文狀態很年輕,愛美,堅持化好妝、整理好頭發才開始拍攝。
回漢后,彭年生處理好照片,給廖靜文寄了一份。廖靜文很喜歡,寫了一幅字送給彭年生,上面寫道:“真正的藝術能使人類善良的心靈得到滿足”。
同年10月,來漢參加徐悲鴻展覽的廖靜文,前往參觀東湖盆景園。童漢芳當時在東湖工作,童漢芳說,第一眼看到廖靜文,腦海中只能想到“高雅”二字,她說話的聲音柔軟,非常謙和。臨走時,廖靜文將徐悲鴻的畫冊,和奔馬紀念章贈送給童漢芳,“那個紀念章我戴了3年”。
參觀過程中,廖靜文對園中的木雕“天女散花”十分喜歡,她主動停下來,讓童漢芳為她拍下和“天女散花”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