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吉林 通化 134000)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1-159-01
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由于教師所從事的是教書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文化素質更為重要。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提高師德、師風水準是教師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崇高的師德、優秀的師風是尊重學生個性、弘揚學生個性和主體性,培養學生獨立的、自主的、健全的人格的首要條件。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加強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和緊迫性,形成人人講師德、各個鑄師魂的良好氛圍。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師德優秀呢?下面我將根據自己幾年的教育學習與工作實踐從四個方面淺談如何加強教師個人的師德。
一、不斷學習——明確師德
師德建設決定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敗。要想把教育做好,決定性的因素是教師,而在教師素質中最重要的是師德。師德高尚的教師能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愛戴,學生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為其卓越的才能所傾心,必然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不斷提高師德水平。所謂師德修養,是指教師為了培養高尚的師德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達到的師德境界。教師的高尚師德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加強師德修養和自覺接受師德教育的結果。
要想正確而又全面的明確師德,切實有效地提高師德修養,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崇高的職業理想。明確方向,努力實現。其次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部門組織的有關此方面的學習。認真領悟,牢記心中。再次教師要利用好時間充分地進行自學。在學校的正確指引下,用心感悟。最后教師要誠懇地向本行業、本校中師德優秀的教師學習。找到差距,調整自我。
我想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這樣持之以恒地進行學習,那么成為一位師德優秀教師的前提你已經具備了。 二、嚴以律己——強化師德
教師的工作要做到為人師表,為人師者要做得端、行得正。其實,教師對學生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有的教師他們不講究自身素質的提高,僅憑自己在師生關系中天然的優勢地位驅使學生、壓制學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與人格,認為“使學生懼怕就是威信”。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影響力僅僅建立在教師的身份所賦予權力的基礎上,它是極不穩固的。這種影響會隨著學生對教師的逐步了解而發生變化、減弱以至喪失。教師要獲得真正可靠的影響力,就要用自己的人格去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作為教師樹立自己在學生面前的人格威信是尤為重要的。教師要在明確師德的基礎上,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嚴格要求,一絲不茍。道德準則,時時提醒自己。對于自己出現的錯誤要用“小題大做”、“殺一儆百”的態度來對待。這樣,久而久之,師德準則就會牢記心間,教師的人格威信也會與日俱增。
三、施愛于生——內化師德
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其實教師道德素質并不是指規范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作為教師基本上都知道教師職業道德,但許多教師并沒有把道德規范內化。因此他們在教學中表現出了言行不一。例如,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師知道不應該體罰,但卻仍然有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著體罰。這就充分說明光知道“我應該怎樣做”還不行,必須得形成“我就要這樣去做”的師德內化。
其實,何謂師德內化,就是教師發自內心的、不自覺地按職業道德準則去做。那么要想達到這樣的內化,就要打開心胸去愛學生,因為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不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廣博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因此真正做到熱愛學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是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作教師的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始終銘記:“學生永遠是孩子,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善待學生。”用這句話時時指導自己的言行,施愛于學生。久而久之,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愛,他們也會無私地把自己的愛回報給老師,而老師也會享受其愛,激勵自己 ,使師愛升華,師德得到鑄造,最終實現了教育的根本功能。
四、自省總結——升華師德
兒童、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的時期。盡管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對他們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影響最大。在學生的眼里,教師的行為是正確的,教師的話語是對的。由于兒童好模仿,因此,教師的言行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個性和品德的發展。例如,在小學階段,如果一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么這個班的學生說話的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來反饋自己的師德行為,從而進行自省,改正不足之處。另外教師也可以定期召開“師德總結會”,讓學生或家長對教師的品行進行點評,達到揚長避短的作用,使教師的師德在自省與不斷地總結中得到提高、升華。
總之,教師的職業道德既有繼承性,又有時代性,是隨著社會的教育職業活動發展而發展的。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師德建設必須在有效組織和引導下,注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