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巨大的礁石臥伏海水之中,石頭上還有1300多年前人工開鑿的臺階。對,這就是福建石獅的林鑾渡。當年把這塊礁石開辟為渡口又鑿出臺階的人,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碼頭,他就是林鑾。
其實早在唐朝林鑾就已經是大名鼎鼎了。這位生于晉江東石的航海家,承繼其先祖開辟的海運事業,把海上交通貿易的足跡留在了東南亞的許多地區。林鑾在鼎盛時期,擁有大商船數十艘,是當之無愧的航海之王,架起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與東南亞商貿交往的海上通路。而林鑾渡,也是他為了開辟往馬來西亞(北婆羅洲)的海上航線專門修建的碼頭。
今天的林鑾渡,依然古樸而厚重。古渡口與岸地的對接處,是一座“再借亭”。亭中由明代大學士張瑞圖題寫的石碑,講述了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地方官曾櫻的故事。再往前走,就是宋元時代重修的渡口引堤,以前人們稱之為通濟橋。腳步踏在引堤厚重的宋代石條上,不由會想到千年前的古人也是這樣走在這條堤壩上,那些人群中有商人、船工、外番來客,他們的忙碌建立起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對了,“再借亭”幾米開外有一個石砌尖頂建筑,是數十年前海防民兵留下的哨所。
引堤通海的盡頭,就是林鑾古渡了。這個利用巨大礁石修成的碼頭上,有多條當年開鑿的石階,供往來船舶和碼頭的人們使用。礁石上還有系船纜的石柱和安放石柱的石坑。碼頭礁盤的中間位置,現在安置了“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界樁”。作為碼頭,林鑾渡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曾歷經繁榮和喧鬧的它,如今靜靜地臥伏于大海之中,為人們回顧千年海絲提供實證。
每當海水潮起,站在林鑾渡口上會引發無限遐想。它的西邊是建成不久的泉州灣跨海大橋,北邊是泉州灣最大的深水港石湖碼頭。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已經由現代化的交通設施承擔重任,作為這段歷史的一個起點,林鑾渡沉默地獨處一隅,給尋訪歷史的人們一個驚喜和滿足。
在高潮位的晴朗天氣去林鑾渡,站在古渡頭上,視界開闊,心緒平和。腳踏沉穩的礁盤,傾聽周圍海浪溫柔拍岸的聲音。看遠處,一橋飛架泉州灣;看身后,滄桑古堤石湖岸;看腳下,綠波輕滾洗礁盤。這樣的意境,難得再有。
從明代的石亭起步,走過宋代的引堤,站在唐代的渡口上,看著現代的泉州灣,在這個海絲起點城市的古渡口,您會有怎樣的心緒?(茅羅平)【原載2017年8月2日《石獅日報》“旅游天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