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的發展史上,顏色一直是工匠們創新的熱點。“千峰翠色”“類銀類雪”“寶石紅”“鸚哥綠”等等,都是關于瓷器顏色的描述。
陶瓷的不同色彩,是以金屬為呈色劑,利用它們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比如白瓷、青瓷和黑瓷中都含有鐵元素,只是因為鐵元素的多少而形成了不同的顏色。其中白瓷的含鐵量最少,僅1%,青瓷1%~3%,黑瓷則高達8%。
青
奪得千峰翠色來
青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最龐大的家族。早在商代,就有了青瓷的身影。只是當初的青瓷多不像我們理解的青色,色澤偏暗黃。
①
商代 青釉弦紋尊
②
西晉 青釉堆塑樓闕人物罐
谷倉罐,色青黃,上有立體的人物,鳥獸、樓閣,神情生動,造型逼真,顯示了成熟的制瓷工藝。
③
唐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分,南方主要燒青瓷,以越窯為代表。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描寫這種瓷器的色澤。
④
北宋 汝窯盤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窯的傳世品非常少,全世界完整的傳世汝窯瓷器不足百件,極為珍貴。
⑤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
南宋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在民間,北方有耀州窯,南方有龍泉窯,都是青瓷。耀州窯色澤濃郁,刀法細膩,龍泉窯顏色青翠,似梅子之青。
白
清淺白皙、類銀類雪
早期的白瓷是對青瓷的改良,將瓷土中的鐵元素減弱,就能燒出顏色清淺、白皙的瓷器。茶圣陸羽尤為欣賞白瓷,在《茶經》中稱其為“類銀”、“類雪”。
①
五代 邢窯白釉穿帶壺
②
北宋
定窯白釉“官”字款刻花蓮瓣紋蓋罐
定窯延續了邢窯的傳統,繼續做白瓷。此時匠人們追求的不是瓷色之白,而是瓷器的裝飾紋樣,用刀刻、模印等方式,制作出各種花紋。
③
五代 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
④
明永樂 景德鎮窯白釉僧帽壺
明永樂朝盛行甜白釉,在純白的瓷胎上施以透明釉,白得非常純凈,此時到達白瓷制作的巔峰。
⑤
明 德化窯白釉“何朝宗”款觀音像
德化窯位于今福建一隅,制作出的白瓷透光性好,似象牙色,對西方影響很大。
黑
另辟蹊徑的樸素美感
①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黑陶高柄蓋罐
黑色是陶瓷最早的裝飾色。早在數千年前,良渚文化就產生了黑陶罐。
②
東晉 黑釉盤口壺
③
宋 建窯“進琖”款茶盞
黑瓷中最有名的屬宋代建盞,宋徽宗一手將其推至鼎盛。喜好飲茶的皇帝說“茶盞色貴青黑”,色黑方能凸顯點茶后的白沫,因此建盞聲名遠播。
④
宋 吉州窯黑釉木葉紋盞
吉州窯順應宋代飲茶、斗茶的風氣,匠人們另辟蹊徑,將葉片經過特殊處理后貼于黑色瓷器上,燒成木葉紋盞,紋飾別具一格,難度相當大。
紅
暈如雨后霽霞紅
①
金 鈞窯天藍釉紅斑碗
鈞窯是宋代著名的瓷窯,主要色調有月白、天藍和玫瑰紫。“暈如雨后霽霞紅”,說的就是鈞瓷的千變萬化。
②
明洪武 景德鎮窯紅釉印花云龍紋盤
釉里紅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因為銅在高溫中容易流動,因此顏色難以控制,珍品稀少。
③
明洪武 景德鎮窯釉里紅云龍紋雙耳瓶
④
清康熙 景德鎮窯豇豆紅釉瓶
清三代燒制瓷器水平最高的是單色釉,其中豇豆紅釉的瓷器,釉面多綠色苔點,這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后形成一種特色。
藍
色澤濃艷,藍如寶石
青花瓷是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有“瓷都”之稱的景德鎮元代開始燒制青花瓷。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白地瓷器上繪上花紋,然后再施釉燒制,成為創新之舉。
①
元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②
明成化
景德鎮窯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
孔雀綠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鎮窯創燒的新品種,傳世極少,極其珍貴。
彩
濃淡有致,精細絕倫
①
唐 彩色釉陶騎馬女傭
唐三彩是唐代的陶器,在器物表面涂彩色釉低溫燒制而成,彩色釉是一種低溫鉛釉,成品多為黃綠白,故而通常被稱為“唐三彩”。
②
隋 彩色釉陶駱駝
③
清康熙 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康熙時期,彩瓷極富盛名,主要分為五彩、素三彩和琺瑯彩。其中琺瑯彩為康熙時期創燒,于制好的瓷胎之上畫琺瑯,再在彩爐中烘烤而成,發色比五彩更加鮮艷。
④
清雍正 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
雍正時期,粉彩瓷器盛行。粉彩又稱“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
顏色,不僅是陶瓷工藝進步的證明,也是對不同時代先民審美和社會風尚的一種記憶。
來源: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