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賞石文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在海內外賞石界,關于賞石藝術的新觀點、新理論和許多賞石藝術家創作的新作品被視作藝術品去欣賞和收藏更是與日俱增,賞石藝術化逐漸成為潮流。
翻開今天所有的賞石雜志、報刊和專著,品讀有關賞石藝術的理論文章,聆聽奇石藝術品的創作講座,走進國際藝術展殿堂和步入藝術品拍賣市場,你會發現,幾乎無處不在鼓舞和引領著廣大賞石愛好者積極參與和努力踐行賞石創新潮流。我認為,因循守舊、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和“一言九鼎”的時代已經過去,創立中華賞石文化藝術學的大好時機已經悄然而至。
賞石藝術學是一門從自然文化和美學文化派生出來的學問和學科,是“人與自然相乘”(培根語),是“把人類生態變成直覺審美形式的創造”(余秋雨語)。既是賞石藝術家與天然奇石相擁相合的一門創造性的學問,也可說它是一門制定觀賞石鑒評標準,以促進和提高中國賞石文化的藝術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學問。
我們說,觀賞石是有表情、有生命的,它能將宇宙間許多信息傳達給我們。從某種程度上講,奇石藝術品本身除卻它的天然性一面,也是一種賞石家的精神產品,是人們特別是賞石藝術家們自覺地通過對一塊塊奇奇怪怪的石頭與生俱來的自然美現象的觀察、發現、審視、感悟,而后再經過自己的二度創作才成為“天人合一”的藝術品的。一個作品的創作過程并不是孤立地去看石頭,而是將奇石怪石放到一個大的哲學、文學與藝術精神價值體系里去思考和創作的過程。
人們在發現奇石“詩情畫意”的自然美之后,再通過思考、想象、聯想、甚至幻想而進入到主題的構思與提煉后為它題名,繼而設計與制作與之相匹配的精美石座為它立身立命,甚至還要給予適當的“配件”加以點綴,隨后還要與石共語或為石代言,為己抒情,撰寫表情達意的詩詞文賦,最后還要創造或選擇最佳的展示空間去展示才算最終的完成。那種孤立地認為奇石“沒有人為創作的可能,故只有藝術性,而不能稱作藝術品”的觀點實在是一種就石說石、以偏概全的一孔之見。我們都知道,關于藝術品的“品”和藝術性的“性”這兩個字的孤立概念當然是不相同的。但“品”和“性”又常常是互相聯系而難以分割的,所以在我們的語言藝術中隨時可讀到“品性”這個詞語。
所謂賞石藝術學,是一門從研究與認識石頭自然形態的奇、丑、怪、拙、雅;瘦、皺、漏、透、秀;形、質、色、紋、聲等要素,到研究與感悟賞石文化的古樸、靈秀、意境、神韻和它們所蘊涵的“德參造化”、“以石比德”等藝術審美與道德審美的學問,更是一門研究如何欣賞石頭的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統一的形式美的學問,也是研究與認識由石頭引發出來的自然與宗教、自然與人文、自然與社會(包括釋、道、儒、石崇拜、石敬重、石敢當、石無言、石有魂、石可言等)、物質與情感世界、鬼斧神工與“巧奪天工”的審美差異。簡言之,它是一門研究與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泛化的價值體系的學問。
上述所提到的關于賞石與創立賞石藝術學的倡言,均為本人思緒飄飛,隨感而發的泛泛之想。隨著賞石事業的迅猛發展,我相信通過賞石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一部成系統、有章節的中國賞石藝術學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在我們面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