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外部的道德環境對人的影響力固然是難以回避的,但“道德環境所以能夠發生如此巨大的作用,也是同人的本質特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心理機制密切聯系的。”作為當代青年婚戀倫理生態中的主體,青年個體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
(一)缺乏獨立人格
以“80 后”、“90 后”為主體的當代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享受著家庭全部的呵護與關愛,也造成了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性,與此相對的就是他們獨立性的缺乏。時下有個流行詞叫“媽寶男”,這些男性對自己的母親非常孝順,也很聽從母親的話,并且習慣把自己母親的教導當作一個正確的觀點表達給別人,即“我媽媽說過”。坦白地說,這類人群在當代青年乃至整個社會中都不在少數,并且不局限于男性。他們人生中的許多選擇都依賴自己的父母來決定,婚戀就更不用說了。他們被稱為“巨嬰”,一個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心理上卻還停留在嬰兒階段的群體,他們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總是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照顧和幫助。這種心理即便在婚戀關系中也依然存在,只不過是把求照顧的對象換成了自己的另一半。這樣一個心理不成熟的人,又如何能承擔起婚戀中的責任呢?
如今青年人當中的很多婚戀道德迷失現象,都能從“巨嬰”角度得到解釋?;加小熬迡氚Y”的青年人,其實是缺乏獨立的人格。他們婚戀的目的就是找到一個母親的代替者來照顧自己。在婚戀中總是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關注自身的需要和情緒,而忽略對方的意志和想法。遇到問題,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問題或尋求替補。正是這種依賴讓外界對他們的婚戀生活橫加干涉,獨立承擔責任對他們來說才變得越來越難,而承擔責任恰恰是主流婚戀倫理觀的核心所在。
(二)疏于加強自我的德性修養
缺乏獨立人格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依然如故。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能否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關鍵還在于自身的主動鍛煉與加強??v觀當代青年人,整日奔波于學習、工作和生活之間,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的同時,往往疏忽了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也解釋了當前社會中不少年輕人心浮氣躁的處世態度和暴戾心態。這種狀態延伸到婚戀關系中,很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引發家庭暴力事件。所謂道德修養,其本質上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控能力和理性。加強道德修養并沒有終點,也不是一項“短期工程”,更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一旦疏于對自我道德修養的提升,就是給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提供了爆發機會。一方面,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青年人自我審視的時間已經被工作擠壓得幾乎不剩,缺少對自身道德觀念和行為的檢視。另一方面,重實效的思維習慣,讓青年人并不重視對精神的培養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