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源于對工作的熱愛:高中階段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職業是體現一個人自身價值的載體,一個職業目標與生活目標一致的人是幸福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都在從事自己喜愛的發明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他宣稱:“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的工作,每一天對我而言都是其樂無窮的。”所以,在高中階段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即進行“職業指導”,不僅有助于學生高考填報志愿,而且從更長遠來看,當把求職這一特定階段的特定任務放到整個人生發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討時,能夠幫助高中生建立起積極的職業態度,實現他們的人生幸福。
1、高考是職業生涯的開始
傳統意義上大學階段是職業生涯的起點,其實不然,多數人所從事的工作,其“起源”就是他們高考填報的專業志愿。目前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與多元的選擇,培養職業規劃意識可以說越早越好。這里介紹一個跟蹤研究成果:美國的幾位心理工作者到哈佛大學的MBA畢業班做調查,他們問學生:“你們馬上就要畢業進入職場,那么,你們會根據什么來選擇工作呢?”有七成的人回答說,根據他們所學的專業來選擇職業,另外有三成的人說,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自己的職業。五年后,這幾位心理工作者再進行追蹤,發現其中最為成功的、最出色的人都是那些當初說要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工作的人。這說明什么呢?這表示在選擇職業的問題上,興趣與所學的專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兩者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么個體就越容易成功,幸福感也越強。
中學生已經處于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但是,目前高中生卻較少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面臨職業生涯重要選擇的時候(比如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報)出現誤區。許多家長和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可能更多考慮的是高校的名氣、專業的熱門程度,以及畢業后求職是否順暢,以為這樣便能為自己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殊不知,如果忽略了學生自身的職業興趣和個性特點,盲目追求名牌高校和熱門專業,后果可能是南轅北轍。幾乎所有高校的教務處在每年新生入學不久,都會收到不少轉專業的申請,盡管近年來有些高校也為學生提供了一些轉專業或第二學歷的機會,但數量范圍畢竟有限。更重要的是,從學生自身來看,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里學習四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會埋沒自己在所擅長專業上的才華;有的即使轉專業成功了,也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所以高中階段進行職業規劃尤為重要。
2、規劃人生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感
高中階段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重要時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讓學生意識到:設計自己的未來不是老師和家長的事,而是自己的事;未來不能靠別人安排,而是要自己創造!
高中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通過學校的活動、社團活動、打零工等機會,對自我能力和職業選擇進行探索,力求將職業選擇與個人特質匹配起來。高中生有獨立自主的需求,在各方面進行探路,嘗試著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班主任要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增強高中生對自我的認識,引導他們將獨立自主的需求體現于職業生涯規劃上,嘗試初步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班主任如何進行職業指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職業指導”這個概念,將其界定為:幫助求職的個體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職業、正確選擇職業,實現人——職匹配的實踐活動。高中階段正是奠定一個人職業規劃的關鍵期,職業指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擇己所愛、擇己所能和擇世所需。
1、擇己所愛
從事一項自己感興趣和覺得有價值的工作,本身就能給人滿足感,職業生涯會因此變得趣味無窮。職業或者專業的選擇,需要重點考慮的一點就是主體自身的偏好。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人們都會心甘情愿、不遺余力地去追求,高中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也是如此。所以,班主任要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考慮這些問題:我想從事什么職業?哪些職業是我喜歡的?從事哪些職業我會非常開心?這就是讓學生確定自己對職業的喜好,即興趣。
2、擇己所能
如果擇己所愛是充滿情感地暢想的話,那么擇己所能就要靠理性來把握了。僅憑興趣選擇工作是不理性的,感興趣的事情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班主任需要引導學生理性地評價自己,即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每位高中生在填報志愿時都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既尊重自己的喜好,又能實事求是地做出恰當的選擇。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什么有人喜歡做教師,有人喜歡做建筑師?為什么有人擅長具體的操作,有人擅長當領導?為什么有人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有人則慢條斯理?為什么有的人關注內心,而有的人善于察言觀色?這就涉及到需要、興趣、價值觀、氣質、性格、智力、情緒和意志等諸多方面的個體差異分析。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就是一個成熟的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和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
3、擇世所需
在對自己“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問題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后,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前景,也就是了解社會“允許”我干什么,“能讓”我干什么,這也是職業選擇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證。未來社會變遷的速度將越來越快,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也會隨之變化,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職業市場,但在此時要形成一種觀念,即作為一個準職業人,要隨時關注社會變遷的大環境,不怕變化,關注市場,審時度勢,靈活應對。
三、創造機會,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
班主任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職業的興趣,增進對職業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關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職業角色,初步了解社會的職業分工;了解職業與技術、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聯系,培養初步的職業意識和創業意識。班主任要經常開展校外活動,讓學生有機會進入職場進行實地考察和操作。這類體驗活動能使高中生不僅對職場產生感性認識,而且可以對職業心理特質的自我評估進行驗證。例如,有的同學一直以為自己的職業興趣在于與人打交道,在職業體驗活動中可能會發現自己除了這方面的專長外,還有其他平時未發現的能力。因此,讓高中生積累一些職業體驗是幫助他們探索職業自我最直接的方法。更為實用的是,可以幫助高中生選擇大學的專業志愿。
在學生走出校園去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不諳世事的學生會因為失敗、挫折降低積極性,產生不良情緒。班主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與學生溝通,讓他們勇于面對困難,提高心理承受力,樹立自信心;還要具體分析挫敗的原因,找出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實踐帶來的豐富感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職場,在體驗中品味生活,在體驗中收獲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