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曬墨寶」快速訂閱!
有些書畫家在世的時候,名聲顯赫,朱紅紫貴,等辭世之后,卻日漸淡化,甚至被人遺忘;有的書畫家生前平平淡淡,而他們留下的精神產(chǎn)品,在他們身后卻煥發(fā)異彩,越來越受到重視。林散之是后一類的書法大家。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縣烏江人。有著“草圣”的桂冠,此美譽并非林老自封,而社會各界對其藝術造詣高度認可和贊許。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鴉,六歲入塾讀書識字,勤奮習書。14歲喪父,門庭忽然冷落,迫于生計,他離家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畫人像謀生,練就基本功。隨后又與鄉(xiāng)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范先生授以執(zhí)筆之法,雙鉤懸腕,中鋒豎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三十以后,負籍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黃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開始影響一生的萬里之行。 散之晚年歷數(shù)自己學書歷程道:“余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后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后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余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 從此可看出林老在學書上可謂博采眾長,正是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學習與磨練,才最終造就了林散之在書藝上的成就。
林散之的書法被稱為“散體”草書。他的字極其講究用筆,重視用筆。他用長鋒羊毫作書,并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這不僅須善于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煉,把握到其中的奧妙。林散之用筆變化多端,據(jù)目睹他作書的人說,他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zhuǎn)直下,如藤蔓檐,一氣呵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姿態(tài),磅礴放曠的氣勢,劃沙折股的筆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