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
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
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
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
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孔子廟堂碑》為最。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原碑立于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
寬110厘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
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
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
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
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
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