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孩子跟我們的交流很少,在家的時候基本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吃飯的時候才出來一會。”
“孩子今年上二年級了,平時讓他做什么全當耳旁風,一點都不聽我的話,氣死了!”
“孩子自從到了青春期,和他爸的關系越來越差,經常吵架,天天和他爸對著干。”
觀察許多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家長主要都做對了這4件事:
01
“該寫作業了吧”
“天天玩手機,你真不急啊!”
“手機給我!看你這個樣子就煩!”
“有時候不知道為什么,你越是讓我做什么事,我反而不想做了,你一說,我就會覺得這件事變得像是為你做,于是非常不情愿、很抗拒。
其實媽媽,我都這么大了不是嗎,我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你也應該給我充分的空間。”
02
上初中住校錢丟了,回去跟媽媽說,媽媽質問我:“怎么就你的錢被偷了?自己花了不敢承認吧。”
小學被人欺負打了回去,結果對方的媽媽找到家里,我解釋,我爸不相信,轉身給我一巴掌:“你不招惹別人,別人會欺負你?”
初中下晚自習和男生同桌一起走一段路,媽媽看到了,回家后說我“早戀,女孩子不自愛。”
“我家孩子每次在房間的時候,孩他媽總喜歡時不時送點水果、牛奶,我知道她是不相信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寫作業。
有一次我認真地跟她討論過,以后不要這樣了,我們應該信任孩子。后來孩子的表現也沒有讓我們失望。”
03
美劇《小謝爾頓》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
為了還上修冰箱的錢,小謝爾頓去賣報紙賺錢,付出很多卻收到很少的報酬。
晚上回到家,看到家里人說說笑笑開心吃飯的樣子,心里不平衡,朝家里人發了一通脾氣后就回到自己房間。
這時候爸爸去房間找他,沒有批評和斥責,而是耐心地聽小謝爾頓的抱怨并表示理解。
接著現身說法,聊起了自己一天的生活,然后問他,“但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里來拿你出氣。”
小謝爾頓思考了一下給出了肯定回答:“是的,你沒有。”
爸爸最后告訴他:“每個人都很辛苦,但不對愛你的人亂發脾氣是最基本的責任。”
這一段可以算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范例。
對于孩子不當的行為,第一反應不是朝孩子發脾氣、斥責孩子,而是真誠、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溝通,了解孩子發生了什么,知道情緒產生的原因并表示理解。
至于該教給孩子的道理,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反觀現實生活中,家長和孩子對話,經常充滿了情緒的宣泄、對孩子的壓制、情感上的綁架。
比如朝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居高臨下地講大道理、命令孩子,以及最常用的“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親子關系中,比起道理、對錯,情感上的接納和理解更為重要。
要做到有效溝通,家長要學會放下指責、評判、說教,平等、真誠地和孩子對話。
不管發生什么,首先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解背后發生了什么,再做處理;
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表示接納和理解,而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場忽視和否定。
父母與孩子之間多進行有效溝通,才能增強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親子關系得到良好發展。
04
中國式親子關系中,有一種很畸形的現象:父母把全部精力和資源都放在孩子身上,哪怕犧牲自己,也要成就孩子。
然而這種模式,很容易導致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出現問題。
父母操勞疲憊、過度焦慮、情緒不穩定、急功近利;孩子在高要求、高期待下,也充滿壓力和焦慮,內心備受痛苦和折磨。
在這種情緒和狀態都不穩定的情況下,親子關系的那根弦最容易繃斷。
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和女兒英子,表面平靜的日常生活下,藏著英子壓抑、疲憊、想要逃離的心,母女二人多次爆發激烈的爭吵。
其實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犧牲父母成就孩子的過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實現雙贏。
育兒專家王人平老師也說過:
對自己足夠接納、滿意的家長,能夠更好地接納孩子、看到孩子本身的樣子,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不會執著于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因此,家長把一部分精力和能量用在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身上,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才能更好地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你積極向上、努力進步的樣子,也會被孩子看在眼里、當做榜樣,贏得孩子的尊重。
點個【在看】,與各位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