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為我國幾千年來人民的疾病救治、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有不少人對中藥存在嚴重的偏見,認為“中醫亡于中藥”,把使用中醫藥治療未達到效果的責任,完全歸咎于中藥質量本身,其實影響中藥的因素很多很多,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到中藥的質量和藥效,希望大家能夠在選擇和使用中藥時注意以下因素,從而盡可能的達到自己的治療目的。
一、藥物因素
1、產地:產地不同所含有效成分質與量存在差異,從而導致藥物療效差別。如道地藥材的四大懷藥:地黃、牛膝、山藥、菊花;浙八味:浙貝母、白術、延胡索、山茱萸、玄參、杭白芍、杭菊花、杭麥冬質量藥效優于非道地藥材。
2、采集:采集季節、時間和方法不同,導致藥物療效出現差異。《新修本草》說的: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實非”,如三月采摘的茵陳味雖苦,但藥效極佳;四月茵陳長大成了“白蒿”,苦性喝藥效降低,最宜食用;到了五、六月份,這種植物已經長高變老,沒有藥用價值,就只能砍了當柴燒。?
3、貯存:不當的貯藏的方法,影響藥物藥效。如鮮地黃、鮮石斛最佳貯存溫度范圍是5-20℃,當溫度低于0℃時,所含水分就會結冰,細胞壁及原生質受損,從而導致中藥療效降低。
4、炮制:適當的炮制,可提高中藥療效;不當的炮制則會降低中藥療效。如槐米炒炭后鞣質含量增加,止血作用增強。有毒性蛋白的中藥蒼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通過加熱炮制后,使含有的毒蛋白受熱變性降低毒性。
二、患者因素
1、年齡:不同年齡階段,人體臟腑功能存在差異,從人體藥物表現的反應不同,導致中藥療效同。兒童臟腑功能尚未成熟,老人臟腑功能衰退,使用同樣劑量的藥物,將會產生不同的藥效。
2、性別:不同性別對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女性又有經帶胎產生理特點,這些均可影響藥物療效。如麝香活血功效較強,經期或妊娠期婦女使用,可能造成大出血或流產。
3、病理:不同的病理狀態下,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有差異,導致中藥藥效不同。高熱病患者對苦寒藥的耐受強,寒涼病患者對溫熱藥耐受強。
4、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體質差異,導致藥物出現不同的療效。機體耐受性不同,使用一樣劑量同一藥品,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
5、精神因素:患者的精神狀態不同,會對藥物療效出現不同的差異。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能增強藥效,而消極的態度也會降低藥物療效。
6、種族:不同的種族,對藥物的治療藥效也會出現不同表現。
7、環境:不同的居住環境,造成不同的治療效果。
三、用藥因素
1、給藥途徑:不同的給藥途徑,會出現吸收快慢、吸收量、血藥濃度的不同差異,導致出現不同藥效。如芒硝內服治療腸胃實熱積滯、大便燥結不通,每與大黃同用以通便瀉熱。外用能清熱消腫,治乳癰初起或乳汁不通所致乳房腫硬熱痛。
2、用藥劑量:不同的用藥劑量,出現不同的藥效結果。柴胡若用于解表退熱,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湯、柴胡達原飲、小柴胡湯,用量過輕達不到退熱效果。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
3、用藥周期:用藥時間過程,出現蓄積中毒。如朱砂連服7天左右即可達到體內100毫克的汞蓄積中毒量,因此,一般患者連服朱砂和朱砂制劑不宜超過7天。
4、辨證論治:辯證失誤、不經辯證、用藥不當、隨意濫用,導致出現非用藥目的不良反應。
5、配伍:配伍得當增效減毒,配伍不當減效增毒。
6、用法:中藥飲片的煎煮、服用方法不同,導致出現不同的治療效果。如發汗解表藥,揮發成分為其主要作用成分,煎煮時間過長有效成分揮發、藥物效果降低。滋補類中藥,大量成分不宜煎出,時間較長才能達到藥效。
7、中西合用:合用得當增強藥效,降低毒性,縮短療程。如金匱腎氣丸、知柏地黃丸與潑尼松合用,可增強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療效,有利于消除尿蛋白與水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