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痰”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中醫學認...
【中醫學“痰”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中醫學認為痰是由于臟腑氣血失和,水濕津液停聚凝結而成,質地稠厚者為痰。正如《明醫雜著·痰飲》所曰:“痰屬濕熱,乃津液所化。”痰在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竅,或郁于肝,或動于腎,或流竄經絡,變生諸病。痰之為病,其表現多種多樣,古代醫家,對痰致疾病非常重視,如《醫門法律》曰:“痰飲為病,十人居其七八。”痰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反過來它又影響疾病的轉歸。結合現代醫學有許多疑難雜癥,用現代醫學無法解釋,按照中醫痰的辨證施治,疾病出現明顯良好的轉歸,故古有“怪病從痰治”的說法;因此痰在中醫學辨癥論治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認真研究。
痰的病因、病機
病因:外感六淫之邪皆可生痰。《醫學入門》曰:“風痰,外感賊邪……寒痰,因形寒飲冷……濕痰,或外感濕滯……”又曰:“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景岳全書》曰:“風寒之痰,以邪自皮毛,侵襲于肺,肺氣不清乃至生痰”,即是指傷寒之類,總之,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皆可化而為痰。
內傷七情亦可成痰。《丹溪心法》曰:“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竅,竅空則痰生。”《證治要決》曰:“癲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誕,迷塞心竅。”七情,系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精神情志變化,七情過用,則生痰,疾病乃生。
飲食勞倦可生痰。劉完素曰:“酒性大熱而引飲冷,冷與熱凝結于胸中不散而成濕,故痰作矣。”《醫學入門》曰:“熱痰因厚味積熱……食痰因飲食不化。”又曰“痰飲……皆因飲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人或暴飲暴食,或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起居失常,或房勞過度,均可引起體內痰的生成。
總之,痰之生成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飲食勞倦三種原因而致。
病機:人體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水液的輸布排泄通過三焦之氣化,或化為津,或化為血,以營養全身,無用之物變為汗,或變為氣,或變為溺而排出體外,所以無痰以生。《內經·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指的就是肺、脾、腎三臟在水液運行中的作用和水液運化的全過程。
痰的產生是和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以及三焦決瀆不利密切相關。因為肺主治節,肺為表臟,又為水之上源,外邪侵犯,肺已失于宣降,津液凝滯而成痰;若肺氣不足,治節無權,水濕津液失于宣化,不能輸布水液,亦可聚而成痰。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故脾病則運化失職,水濕停蓄,凝聚日久轉變成痰。古人曰:“脾為生痰之本,肺為儲痰之器。”就是指肺、脾與痰的重要關系。腎臟寄元陰和元陽,職司開闔。腎陽不足,開闔不利,水濕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門火衰,不能溫運脾陽,水谷不化精微,亦可生濕成痰。腎陰虧耗,虛火內熾,以致灼津為痰。痰生成之后,又可成為導致各種疾病的致病因素。
痰的治療
從古至今對痰的治療方法很多,各有千秋。《內經》中對痰的論述不甚明確,先談到濕,后談到飲,治療亦較簡單。直到《金匱要略》一書,不僅論述痰和飲,還提出了痰飲的治療方法,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宋代龐安時曰:“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一身之津液亦順矣。”元代·朱丹溪曰:“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明代·王肯堂曰:“痰之生于脾氣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歷代醫家對痰的治療都做出了精辟論述。古人治痰的基本原則經過不斷發展,現有很多方法,如清熱化痰,燥濕化痰法,潤燥化痰法,祛寒化痰法和治風化痰法等,需靈活應用,關鍵在于調動“脾胃”這個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加強其“運化”作用。臨床上常用的基本方劑是“二陳湯”。二陳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烏梅組成,此方取陳皮、半夏之陳久,能消除本身燥弊,故曰二陳湯。其作用之機理既合乎“不治痰而治氣”,又符合王肯堂所說的“健脾之法”;運用二陳湯臨證時,可酌情加減。
二陳湯由《千金方》中溫膽湯蛻變而來,即溫膽湯去大棗、竹茹和枳實加烏梅;溫膽湯,治療膽虛痰熱虛煩不得眠、驚悸不安、口苦、嘔吐涎沫,有清虛熱、化痰寧神作用;滌痰湯,由二陳湯去烏梅加膽南星、枳實、菖蒲、人參、竹茹、大棗而成,治療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語之證;導痰湯由二陳湯加膽南星、枳實而成,對頑固性膠結不化的老痰有效;金水六君煎,由二陳湯去烏梅加當歸、熟地而成,專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的咳嗽、嘔惡、喘逆多痰;半夏白術天麻湯由二陳湯去烏梅加白術、天麻、蔓荊子和大棗而成,治療太陰痰厥頭痛。
論文來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08年第23期,作者 : 陳 媛 王宏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