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醫生# 淺析痰與氣的密切關系肺...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亦不容異物。從肺作為實質臟器的角度來說,臟乃藏精之所在,“滿而不能實”,而痰邪多是實像表現,痰貯于肺,肺必為之所傷。
1.氣病則痰生
氣是人體津液物質運行的基本動力,朱丹溪指出:“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此氣;五臟六腑之所以相生相養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他認為,津液的整個運行代謝過程,完全依賴于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若正氣虧虛,氣化乏力,或氣機壅滯逆亂,或氣化失衡,均可使津液流通不暢而化生痰飲。痰病的發生,與氣的關系非常密切。嚴用和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而氣結則易生痰,而痰隨氣升降,故痰盛則氣愈結。”《石室秘錄·氣治法》云:“夫痰之滯,非痰之故,乃氣之滯也。”有言“氣結則痰生,氣暢則痰消。”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林佩琴《類證治裁·痰飲》云:“痰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為咳……變幻百端。”可見,痰與氣的關系十分密切。
陳修園言:“痰之成,氣也,貯于肺。痰之動,濕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腎。”具體來講,若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則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氣失宣,水失輸布,則津液凝聚為痰;脾氣虧損,運化無權,水失轉輸,則水濕停聚為痰;腎氣虛衰,腎失開闔,蒸化失職,則水泛為痰。正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而“腎為生痰之本”。痰證多以臟腑功能失調為說,其功能即臟腑之氣,是氣機的表現形式也。經后世不斷發展,又有:肝氣郁結,疏泄失職,則氣滯成痰。肝主升、主動,對于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因素。若肝失疏泄,則氣機郁結,而致津液代謝障礙,產生痰等病理產物,故可曰:“肝亦為痰之源。”痰者,似病在臟腑,實起于氣也。
2.多種病理因素均可生痰
經后世醫家不斷發展,認為痰的生成并不局限于臟腑功能失常一面,提出實邪亦可生痰,如氣郁、火煉、瘀血等多種病理因素均可生痰。如朱丹溪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諸病,多生于郁。”《醫方論》曰:“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于何有。”郁是滯而不通之義,以氣機不暢。痰與郁關系密切,臨證時大多醫家注重治痰以解郁,郁解則痰消。葉天士說“痰因氣滯熱郁”,王孟英認為“氣不運則熱郁生痰”,因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停,氣機阻滯,郁而生火,痰火凝結;無形之熱可以灼津,津凝成痰,痰火郁遏。國醫大師郭子光認為:“氣有余便是火……降氣即為降火。”痰由津停而生,血由津液所化,故痰濁為患,壅阻氣血可生瘀血,而瘀血內停、津液不布亦可生痰。如唐容川云:“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國醫大師鄧鐵濤曾提出“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濁的進一步發展”。痰瘀同源,痰瘀皆可因氣的改變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病變;津血的生成和運行,必須依靠氣的生化布達。朱丹溪提出“治痰要活血,血活則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則瘀消”的治療思路。唐容川認為“治一切血證皆宜治氣。”由此,氣郁者因氣也,火者、瘀者亦起于氣也。
山東省中醫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科門診時間:
周一上午東院
周一下午東院(肺結節多學科會診)
周二上午西院
周四上午東院(特需門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