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復雜,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復雜,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2.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3.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
4.改變的第1步就是理解。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
5.但是這并不是說你要一直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無視現實的你,一味執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6.比如現在你感覺不到幸福,有時還覺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但是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布星,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7.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8.也許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許你連生活方式這個概念都不知道,當然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時代有什么樣的父母,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選擇,而且這些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你也許會有不滿,也許會對別人的出身心生羨慕,但是事情不可以僅止于此,問題不在于過去,而在于現在現在。現在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這樣的話,接下來的行為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無論是繼續選擇與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9.不是你不能改變,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于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人時常在選擇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現在這樣促膝而談的瞬間,也在進行著選擇,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盡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及時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應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的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想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后者。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10.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正是因為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我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會不幸。
11.我有一位年輕朋友,雖然夢想著成為小說家,但卻總是寫不出作品他說是因為工作太忙,寫小說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才寫不出來作品,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但真是如此嗎,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既不愿意出去被人評價,更不愿意去面對因為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他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借口,假若應征落選也應該去做,這樣的話或許能夠有所成長,或許會明白應該選擇別的道路,總之可以有所發展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如果一直不去投稿應征,那就不會有所發展,夢也許會破滅,但那又怎樣呢?應該去做,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但卻不斷的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你難道不認為這是一種很痛苦的生活方式么?正是自己把人生變得復雜,繼而難以獲得幸福。
12.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
13.承認就是很了不起的態度,但是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及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的受傷,也會傷害別人,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無法辦到。
14.之所以感覺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15.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16.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
17.如果真正的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越情結。
18.夸耀不幸。這種人其實是想要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制住別人。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做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19.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比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于理想的自己比較。
20.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21.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而自卑情節或優越情節就會隨之而生,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
22.就像熱衷于照鏡子的少年一樣,這實際上也是自我意識過剩的反應,世上的人其實并不關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會有人留意。
23.你剛剛也說過吧“無法真心祝福過的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幸福。
但是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做出積極的貢獻,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成為伙伴的存在。關鍵在于下面這一點,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24.富裕過去的事情是什么樣的價值,這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25.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26.如果招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
27.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28.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首先希望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發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生了。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的發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
29.關于權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進去的人際關系圈套。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權力之爭。
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系,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力之爭試圖讓對方屈服,正因為如此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承認失敗。
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追求優越性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過度拘泥于勝負,就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30.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必須要有所改變,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1步。
31.請你這樣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便是戀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時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另外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住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的狀態,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32.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33.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34.那么假如你會進行課題分離,又會如何呢?也就是說無論上次怎么蠻不講理的發亂發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次自己應該處理的問題,既沒必要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你能這樣去理解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評價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左右,我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簡直可以稱為人生的真理。
35.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36.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客體分離,當然隨著我的變化,不是通過我的變化,對方也會發生改變,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也可能不會發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37.要想締結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保持一定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是距離也不可以太遠。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了解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
38.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鞭子”的區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39.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系都理解為縱向關系的證明,你也是因為生活在縱向關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揚,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雖不同但平等。
40.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系,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當然這里的干涉就是操縱命令孩子好好學習的父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許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結果卻是妄加干涉,因為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縱對方。
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于是從屬于縱向關系和承認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評價。
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首先應該進行課題分離,然后應該再接受雙方差異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鼓勵則是這種基礎之上的一種方法。
41.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來吧,甩開人生的謊言,毫不畏懼地把強烈的聚光燈打向此時此刻,你一定能做到,不依賴人生謊言,認真過好每一個剎那。因為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談現在,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42.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現實性的人生就是這樣,我自己無論怎樣回顧之前的人生,也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會走到此時此刻。本以為在學習希臘哲學,但不知不覺間同時學習了阿德勒心理學,又像現在這樣與你這位不可替代的朋友熱烈交談,這正是跳好每一個剎那的結果,對你而言的人生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
43.請相信我,我常年與阿德勒思想為伴,逐漸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個人的力量很大不,應該說是我的力量無窮大。也就是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經不是曾經的世界了。
44.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45.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