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之父魏爾嘯于1860年在魏爾嘯三定律中對血栓的形成給出了明確答案。
1、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2、血液流動狀態的改變
3、血液凝固性增加
首先心血管內皮受損后膠原釋放激活內源性凝血,同時受損內皮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血小板活化修復血管內皮受損區域(這是一個病理性修復過程)。受損處血液動力學發生改變血管收縮、血流減慢甚至形成渦流。這使得血小板于心血管內壁機會增加(因為靜脈本身流速和結構問題所以靜脈血栓是動脈血栓的4倍)。如在此情況下血液凝固性增加,如血小板數量增高、凝血因子增多、纖溶系統活性降低則易產生血栓。
白色血栓:主要是血小板和少量纖維素,早期血栓或構成血栓頭部。
混合血栓:血小板梁和其上粘附的白細胞及被纖維素網羅的紅細胞。中期血栓或構成血栓體。
紅色血栓:在局部血流停止流動后,血液凝集形成血栓。構成血栓尾,可脫落形成栓塞,是栓子的主要來源。
透明血栓:微循環血栓主要由纖維素構成,發生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最為常見。
血栓不是完全不好的,有防止出血阻止病原擴散。但血栓可以引起局部甚至全身性血液循環障礙。如阻塞血管、脫落后栓塞、引發心臟瓣膜病、出血(多見DIC后血液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后)
不溶于血液的異常物質,隨血液運行阻塞血管腔的現象稱為栓塞。
異常物質稱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其中最為常見的栓子就是血栓,其次為脂肪滴、空氣(主要為氮氣)、羊水、腫瘤細胞團、細菌、寄生蟲。脫落血栓引起的栓塞占99%。
梗死是指由動脈血液供應中斷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組織缺血性壞死,多由血栓引起。
簡單的說血栓脫落形成栓塞(組織器官尚未梗死),不脫落或脫落后堵塞組織器官動脈血管造成壞死稱為梗死。
栓子隨血液流動停止于口徑于其相當的血管并阻斷血流。
1、血栓栓塞
①肺動脈栓塞:栓子主要來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靜脈。
②體循環動脈栓塞:栓子主要來自于左心耳。
2、氣體栓塞
常見于氮氣栓塞如沉箱病,主要阻礙靜脈回流和肺動脈輸血。
其次是空氣栓塞,多為空氣進入靜脈超過100ML。
3、羊水栓塞
羊水進入母體血液循環造成的,后果嚴重可引起過敏性休克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4、脂肪栓塞
嚴重外傷、長骨骨折、脂肪肝擠壓造成
5、其他(腫瘤細胞、細菌、寄生蟲)
原因:1、血栓形成 2、動脈栓塞 3、動脈痙攣 4、血管腔受壓閉塞
梗死類型:
1、貧血性梗死:多發生側枝血環不發達的實質器官(腦、脾、腎、心)
2、出血性梗死:多發生于組織疏松、側枝循環發達的或有雙循環的器官(肺、腸)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血管堵塞主要因素與血栓的形成有關,其次與除血栓外其他栓子有關。
從血栓的形成條件看
1、心內膜炎、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區心內膜、創傷和炎癥性動靜脈損傷可以造成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2、長期臥床、下肢靜脈曲張、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引起血液動力學改變。
3、嚴重燒傷、外傷、出血、高脂血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吸煙、肥胖可以增加血液凝固性改變。
所以我們需要適量運動,控制飲食,注意身心健康,戒煙,戒酒。
祝您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