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是在生活中遇到窘困處境、不易處理的場面時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tài)。在這種時候,人感覺比受到公開的批評還難受,并因此而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講話結巴等。
尷尬有時是對方有意造成的,對方依仗親密的關系公開揭你的短或講述你過去的傻事。有時是別人無意造成的,他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了你的隱痛。
如果真地動氣,別人還會說你沒有涵養(yǎng)。尷尬是人在生活中不愿碰到卻又難免會碰到的,問題在于怎樣應付尷尬。
要學會自我解嘲。受到譏諷之后,千萬不要把時間花在思考對方為什么跟我過不去的上面,更不能假設對方和自己有什么“深仇大恨”。
讓心情放松,把這種對自己的耍笑轉移給大家,如有人說“你不愧是屬豬的,真能吃”,你不妨接上一句“所以咱們才能聚到一起呀”。
要用幽默來保護自己。幽默是避免人際沖突、緩解緊張的靈丹妙藥,不會造成任何損失,不會傷及任何人、事。蕭伯納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師,這位牧師挖苦蕭伯納:“外國人看你這樣干瘦,一定認為英國人都在餓肚皮。”
蕭伯納謙和地說:“外國人看到你這位英國人,一定可以找到饑餓的根源。” 如果交際活動中出現尷尬局面,幽默更是使雙方擺脫窘迫的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