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征收是一項回應群眾關切,改善民生的惠民福祉,關系到千家萬戶和每一個老百姓的居住權益和財產權利,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講,一輩子也就碰到一次這樣改善居住條件的機會,都想著盡可能多的為自己爭取利益,因此對于誰有權利主張征收安置利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被征收房屋的性質是承租公房時,被征收房屋的安置對象為承租人和同住人,征收補償利益由承租人和同住人協商分配。實踐當中對于承租人的認定少有爭議,通常以租賃房卡或者摘錄到的房籍資料為準,但對于何謂同住人,爭議不斷。
本期主要就因結婚而居住在被征收房屋內,但沒有戶口的情況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進行分析,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判例,供各位居民參考。
因結婚而居住在被征收房屋內但沒有戶口的,通常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具有上海市居民常住戶口,居住在在被征收房屋內,但在該房屋內沒有戶口。另外一種是配偶一方居住在被征收房屋內,但沒有本市戶口。
根據《上海市高院關于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五、除前述條款列舉的以外,還有哪些人員可被視為同住人?
答:(一)有權對公有居住房屋拆遷貨幣補償款主張權利的,一般是指被拆公有居住房屋的承租人和本解答第三條所指的同住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也視為同住人:
1.具有本市常住戶口,至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有住房內居住的,即使居住未滿一年,也視為同住人。但其在該處取得拆遷補償款后,一般無權再主張本市其他公房拆遷補償款的份額;
2.一般情況下,在本市無常住戶口,至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有住房內居住滿五年的,也視為同住人,可以分得拆遷補償款;
3.在被拆遷公有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因家庭矛盾、居住困難等原因在外借房居住,他處也未取得福利性房屋的;
4.房屋拆遷時,因在服兵役、讀大學、服刑等原因,戶籍被遷出被拆公有居住房屋,且在本市他處也沒有福利性房屋的。
判例摘要
何某與張三等共有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摘要
原告訴請
原告何某與被告張某等因黃浦區貽慶街房屋征收補償款分割事宜,向黃浦區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對貽慶街XXX弄XXX號房屋征收補償款進行分割,判令原告分得二分之一的動遷利益計1,868,784.30元。
事實與理由:原告丈夫張二與被告張三系兄弟關系,被告張四、張五系張三的女兒,王某系張五的兒子。1987年,原告與張二登記結婚?;楹螅媾c張二居住于貽慶街被征收房屋內,張二為承租人,后張二于1994年去世。1995年,張三按知青政策回滬,其將戶口遷入貽慶街系爭房屋內,并將承租人變更為張三。
2018年8月,系爭房屋被征收,同年9月7日,張三與征收單位簽訂征收補償協議,獲得征收補償款。原告系張二之妻,在涉案房屋雖未有戶籍卻居住已幾十年,應屬共同居住人,對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享有相應利益,四被告中只有被告張三為房屋承租人,其余三名被告均未實際居住,不應當認定為房屋同住人。故訴訟?! ?/span>
被告答辯
系爭房屋性質為公房,承租人系賀某某(原告潘某3、被告潘某6之母,1987年9
被告張三等共同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根據征收協議,征收事務所確認的征收補償安置人為被告張三等。張二死亡后原告居住在該處無異議,但張二與原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1987年2月-1994年11月)在系爭房屋內未居住滿5年。1994年4月-1994年11月張二享有系爭房屋的承租權,1994年4月之前沒有取得承租權。
1992年3月,張二戶籍遷出,在1992年3月-1994年4月期間在該處既沒有公房租賃憑證、沒有居住使用權益,也沒有實際戶口,也沒有證據證明其有居住權事實,對此原告何某應對實際居住在內進行舉證,1987年2月結婚后入住亦需舉證。退言之,即便1992年3月前原告有居住,其于1992年也隨張二遷離涉案房屋。按照解釋規定,原告不符合因結婚居住滿5年的條件。
張二死亡后原告雖在貽慶街居住滿5年,但與結婚居住滿5年是兩個事實?,F被告所獲的補償涵蓋3個共同居住人即張三、張四、王某,排除了4個戶籍中的1位,沒有常住戶口的原告作為共同居住人與征收規定相悖,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請。
法庭經審理查明
何某與張二(1994年11月過世)于1987年2月登記結婚,隨張二共同生活。張二與張三系兄弟關系;張三為張四 、張五之父親;張五為王某母親。本市貽慶街XXX弄XXX號底層前客堂、底層后客堂閣為公有房屋,使用面積(12.60+6.80)平方米,原承租人為張二,張二過世后2000年2月承租人變更為張三。
2018年8月,該房被列入征收范圍。2018年9月7日,被告張三與征收單位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議,約定:被征收房屋性質公房,用途居住,記載居住面積29.60平方米(實為19.40平方米);不符合居住困難戶條件;征收補償款總計2,991,678元;結算單額外增加發放費用:745,890.59元(獨用陽臺曬臺天井補貼252,439.80元、搭建補貼53,443.80元、搬遷獎勵費390,000元、征收補償費用計息50,006.99元);合計3,737,568.59元。張三簽訂結算單,確認貨幣安置,總金額為3,737,568.59元。
另查明,1、張二在世時居住于本市貽慶街XXX弄XXX號,與其姐張惠芬換房將戶籍遷至本市中華路某某房屋。2、張三符合退休回滬政策入戶本市并居住本市貽慶街XXX弄XXX號,其一戶與何某共同居住涉案房屋。
法院判決
本院認為,根據相關規定,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本案被告戶籍位于涉案房屋,張五居住在金山自購房內,沒有實際居住在被征收房屋,王某雖戶籍在內,但在房屋被征收前居住未滿一年以上,張五、王某戶籍屬于空掛性質,故對其不考慮本次征收補償。
原告與張二結婚后隨其丈夫居住于此,其夫婦雖曾進行過房屋置換,但實際居住未曾離開,何某在張二過世之后仍在涉案房屋內居住,系因結婚而在此居住并自2006年12月辦理本市臨時居住至今,應視為涉案房屋同住人。張四戶籍遷入涉案房屋戶籍并實際居住使用,他處未取得福利性房屋,可視為房屋同住人,原告何某與被告三、張四均屬于系爭房屋共同居住人。
故本院對于共同居住人及房屋承租人予以分別確認。為此,在分配中,房屋的補償應由承租人和共同居住人分配,同時,考慮到系爭房屋來源、實際居住情況、對房屋的貢獻以及考慮補償與安置兼顧等因素,判決被告張三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向征收單位領取征收貨幣補償款人民幣3,737,568.59元,領取款項后的十日內給付原告何某人民幣1,245,856元;
專業建議
部分居民按照既往的慣性思維會認為在被征收房屋內沒有戶口,當然不具有分割征收利益的權利,通過上述上海高院的解答和判例可以明確,戶口只是因素之一,不是認定同住人的唯一標準。
在當前舊城改建如火如荼的當下,房屋征收是用于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惠民福祉,普通老百姓盼了一輩子也可能就這么一次機會,因此在面對如此重大的利益分割時,應熟練掌握上海市各級政府和法院的政策規定、裁判案例,方能最大程度的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不被侵犯。
因征收糾紛多為家庭內部之間的矛盾,為避免傷和氣,宜先采取溝通協商的方式尋求解決。當通過協調處理仍無法得到合情合理合法的處理結果時,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以免貽誤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