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梵名Patra)為比丘的隨身六物(三衣、缽、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稱為缽多羅、波多羅、缽和蘭等。意譯作應器、應量器。即指比丘乞食所用的食具。其種類有鐵缽、瓦缽之別。持缽行乞稱為“托缽”。由于比丘持缽以應受他人的飲食,故缽亦稱應器。
缽為盛裝飲食的器具,表能療一切眾生饑苦之病,受無上法味。千手觀音其中手持物即為寶缽,經云:“若為腹中諸病苦,當于寶缽手。”
《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記載,佛成道后七日(說是七十七日)未食,恰巧有提謂、波利二商主獻上蜜,當時佛陀知見過去諸佛皆以缽受施。四天王知佛陀所念,各至須山上,從石中得自然之缽,俱來上佛。佛陀乃受四缽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為缽。
持缽的本尊為釋迦牟尼佛。
堅牢地神,也以缽為持物。《方廣大莊嚴經》 卷九《降魔品》亦記載,佛陀初成道,此地神為作證明,從地涌出,曲躬恭敬,捧盛滿香花之七寶瓶供養。其位于胎藏界曼茶羅外金剛部院東方之尊形為身呈赤肉色,戴寶冠,左手捧缽,缽中有鮮花,右掌向外置胸前,坐于圓座。
持此類持物其余常見諸尊為藥師佛、無垢光菩薩、千手觀音、香象菩薩。
為了續佛慧命,把正眼法藏和衣缽以單傳的方式授予弟子,這就是“衣缽相傳”。
據說,為了續佛慧命,使法乳長流,摩訶迦葉把正眼法藏和衣缽以單傳的方式授予阿難,如此歷經十七代,這衣缽便由般若多羅手里傳到了西天二十八祖(亦即東土初祖)菩提達摩手里,上述說法過為玄妙,恐怕真正信服的人不會多。
達摩之后,關于衣缽傳承問題,禪宗中起了紛爭。神會在“定是非”的辯論會上堅持慧能是禪宗嫡傳,其舉出的理由之一,便是“代代相承以傳衣為信,令弘法者得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不錯謬故”。神會說:“達摩遂開佛知見,以為密契,便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予慧可。慧可傳僧粲,粲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至于這領袈裟日后傳授的情況,神會說得頗為隱約。據遺存至今的唐代文獻來看,曹溪的傳衣曾于唐肅宗上元元年,被迎進宮中供養,直至唐代宗永康元年,又被送了回去,以后便不知下落了。
有關袈裟的紛爭和傳說,反映了禪宗內部派系為爭奪嫡傳地位而做的努力,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但對當時處于派系傾軋中的僧侶們而言,卻是攸關身家性命的大事。目前較為統一的認識是:袈裟傳承問題可能也就到慧能為止了。后世佛教則借用這一典故,將師父傳法給弟子通稱為“傳衣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