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開全部詩詞中的對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對的兩個句子字數相等、結構相似之外,還要求它們字面相對,并且詞性一致。
一字面相對。
所謂字面相對,就是構成對仗的字詞意義相對或相反。
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在這一聯中,“江間”對“塞上”,“波浪”對“風云”,“兼天涌”對“接地陰”,字面意義都是兩兩成對的;動詞“兼”和“接”相對,名詞“天”和“地”相對,字面意義也是相對的。
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惡竹應須斬萬竿。
——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在這一聯中。
“新松”對“惡竹”,“恨不”對“應須”,“高千丈”對“斬萬竿”,字面意義正好相反,表達出很鮮明的愛憎。
二詞性一致。
所謂詞性一致,是指對仗的字詞的詞性要求一致。
一般來說,名詞和名詞相對,動詞和動詞相對,形容詞和形容詞相對。
如:欲尋芳草去,還與故人違。
——孟浩然《留別王維》“欲”和“還”都是連詞,“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詞,“去”和“違”都是動詞。
三另外,近體詩中的對仗,除了上述兩個要求之外,還有不能在對應的位置用同一字。
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有點類似于后人所說的扇面對。
但是,在對應位置上出現同一個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仗。
這類看起來和對仗很接近的修辭格,在古體詩里較多出現,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梅堯臣《河豚魚》)之類。
初學者要注意,不要將此類也認成是對仗。
三、何謂工對?何謂寬對?工對即詞性完全相同的對仗。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不僅是名詞對,而且還包含顏色對。
“兩個”對“一行”,量詞和量詞相對,名詞和名詞相對,“鳴”和“上”是動詞對。
像這樣上下句每個詞的小類都是一致的,是標準的工對。
工對以追求對仗的工整為目的。
在對仗上就有這樣一種追求。
如:字面相對也就是詞類相同的互為對仗: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
依照傳統,名詞還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小類:(1)天文(日月風云等);(2)時令(年節朝夕等);(3)地理(山水江河等);(4)宮室(樓臺門戶等);(5)器物(刀劍杯盤等);(6)衣飾(衣冠巾帶等);(7)飲食(茶酒餐飯等);(8)文具(筆墨紙硯等);(9)文學(詩賦書畫等);(10)草木(草木桃杏等);(11)烏獸蟲魚(麟鳳龜龍等);(12)形體(身心手足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倫(父子兄弟等)。
同類的詞相對是工對,顏色對、數目對也是近體詩常用的工對類型。
同義詞相對在近體詩中比駢體少得多。
一聯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或基本上同義),是詩家大忌,叫做“合掌”,詩中極少這種情況。
因為詩的篇幅短,要使詩的內容豐富,就應該讓每一個詞都充分發揮作用。
寬對的一個意思,就是詞類上面放得很寬。
其要求是,只要用以對仗的詞語詞性相同,也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
如駱賓王《在在獄詠蟬》頷聯: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那堪”與“來對”,對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顯。
但仔細體會,還是“對”。
又如杜甫《題張氏隱居》頷聯: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這一聯,乍一讀看,對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顯。
主要是因為“石門”對“澗道”,“斜日”對“余寒”,甚至“林丘”對“冰雪”,都給人對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覺。
其實,這正是對仗的無窮妙用。
對仗藝術不只有工對一個方向,還有寬對的一種藝術處理。
寬對有時能造成更多的變化之美,讓人感覺對仗可以層出不窮。
而且寬對能破除匠氣,在敘事達意方面也有妙用。
當然,初學律詩的人,還是以求工對為主。
寬對其實是更為純熟、變化多端的一種對仗藝術。
在對仗藝術處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對為主,宋人則多利用寬對來破匠氣。
總而言之,對仗的工對與寬對是相對而言的,與藝術高低也不是一回事。
對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動、在穩健中見變化這一原則。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
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對仗多用于駢文。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
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
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
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
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
與之相似的是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
憶 思古詩詞中"憶″字對仗什么字 憶念、想、知、得、感……對聯首字為憶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孟浩然)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王 維)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 維) 泉聲咽危石,..。
展開全部 對仗也叫對偶,是詩詞中最直觀的形式美。
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同聽覺藝術(平仄、押韻)構成詩詞完整的格律美。
絕句不必對仗,律詩八句分四聯:首聯、頜聯、頸聯、尾聯。
中間兩聯須用對仗。
長律除首尾兩聯外,均須對仗。
對仗的規則是: ⑴ 出句和對句的平仄相對立; ⑵ 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實際上每首律、絕詩內均不可重字) ⑶ 語法結構要相同:即句型、詞組相同。
如主謂、動賓、聯合、偏正及用虛字要相同; ⑷ 詞性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特別講究數字對數字,方位對方位,專名對專名,疊字對疊字等; ⑸ 避免“合掌”。
這就是上、下聯意義不可重復。
如:“夏荷千支麗,蓮花萬朵妍”。
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黃奕有一對仗歌:“律詩中間兩對聯,上句下句成對仗,平仄聲調要相反,句型詞性要一樣。
一聯避免意思同,兩聯也莫太相象。
首尾可對可不對,絕句一般不對仗。
”...
對仗,又稱對偶、排偶,是我國古代詩詞格律的主要特點之一。
對仗是 由漢魏時代的駢偶文發展而來的,是把表示相同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同一聯 兩句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呈現出相互映襯的狀態,進而使語句更具有韻味, 更能增強詞的表現力。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等格律都是在律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而來的。
要 研究詞,可以先研究律詩。
律詩研究明白了,詞也就變得容易懂了。
但是,詞 的對仗與律詩的對仗有一定的區別:其一,律詩的對仗在原則上要求以平對 仄,以仄對平,而詞的對仗則不限于平仄相對。
如蘇軾《江城子·獵詞》: “左牽黃,右擎蒼。
”“左”對“右”就是仄對仄,“牽”對“擊”、“黃” 對“蒼”則是平對平。
其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 tt萬里雪飄”,又如“馬蹄聲碎”對“喇叭聲咽”,“蒼山如?!睂Α皻堦柸?血”。
其三,律詩的對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詞是長短句,必須相連的兩句字數 相同,才有配對的可能,所以詞的對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
—般來說,每片的 起首兩句如果字數相同,就可用對仗。
展開全部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
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
”用典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可避免一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一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首先具體說一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如: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被后人稱為為“亡國之音”。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里是借陳后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
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
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這里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一下最后用的廉頗的典故。
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
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于不用。
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詩中“八百里”“的盧”涉及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鞍税倮锺g”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
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一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里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
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
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后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
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一首卻一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一、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
劉邦的主將韓信于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
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沉舟,還可背水一戰!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