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補益正氣,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亦稱補益藥。虛證主要分為氣虛、陽虛、血虛和陰虛四類。補虛藥亦可根據其功用的不同而分為補氣、補陽藥 補血藥和補陰藥四類。
人體的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故陽虛多兼氣虛,氣虛易致陽虛,陰虛多血虛,血虛易致陰虛。因此,補氣藥和補陽藥,補血藥和補陰藥,常相互配用。而氣血兩虧,陰陽俱虛者,則須氣血兼顧,陰陽并補。
補虛藥原為虛證而設,若無虛弱表現,不宜濫用,否則有害無益。實邪方盛,正氣未虛者,不宜用補虛藥,以免“閉門留寇”。
服補虛藥時,應顧護脾胃,適當配伍健脾消食藥,以促進運化,使補虛藥能充分發揮作用。
補氣類藥物性味多甘溫或甘平,能補肺氣、益脾氣。適用于脾氣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脘腹虛脹、神疲乏力;肺氣不足所致的少氣懶言、動則喘乏、易出虛汗等癥。補氣藥各有所長,應根據不同的氣虛證選擇應用。若氣虛兼陽虛者,宜配補陽藥;兼陰虛者,宜配補陰藥。因氣能生血,氣能攝血,臨床上為了補血、止血,有時需著重使用補氣藥。
補氣藥性多塞滯,易致中滿,應用時可適當配伍理氣藥。
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以條粗、質硬、完整者為佳。主要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野山參”或“山參”。秋季采挖。
1. 生曬參:曬干或烘干的園參,偏于益氣生津。
2.紅參蒸制后干燥的園參。性偏溫,偏于益氣溫陽。
3.生曬山參: 曬干的野山參。作用最佳。
4.白參:又名糖參。浸糖后干燥的園參。功同生曬參,作用較弱。
5.別直參:又名高麗參。為朝鮮人參加工成的紅參,功同紅參,作用較強。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牌益肺,生津止渴,安神。
1.用于氣虛欲脫。凡大失血、大吐瀉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的氣息短促,脈微欲絕,單用大劑量人參濃煎服,以達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效,如獨參湯。兼見肢厥亡陽者,與附子相配,以達益氣回陽之效,如參附湯。
2、用于肺氣虧虛,虛喘,氣短、脈虛、自汗等。常配核桃仁、蛤蚧等,以這補肺納氣平喘之效,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
3.用于牌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常配白術、茯苓等,以達補氣健牌之效,如四君子湯。
4.用平氣津兩傷及消渴證。①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汗多、脈虛者,常配石膏、知母等,以達清熱益氣、生津止渴之效,如白虎加人參湯。②氣陰兩傷,口渴多汗,體倦脈弱,常配麥冬、五味子,以達益氣養陰復脈之效,如生脈散。③消渴證,常與天花粉、生地、黃芪等相配。
5. 用于氣血虧虛的失眠、心悸、健忘。常配當歸、酸棗仁等,如歸脾湯。
此外,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可隨證配伍解表或攻里藥,以扶正祛邪。
【用法用量】人湯劑,5-10g;挽救虛脫,用大劑量15~30g。文火另煎兌服。研末服,每次1.5~2g。或使用注射劑。
【使用注意】反藜蘆,畏五靈脂。忌口蘿卜和茶。
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guefolium L的根。又名花旗參。有密集細橫紋、主根呈圓柱形或長紡錘形者為佳。主產于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亦有種植。秋季采挖生長3~6年的根。濕潤后切片,曬干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功效】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1.用于熱病氣陰兩傷,口渴煩倦。常與麥冬、鮮生地、鮮石斛等配用。
2. 用于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常配阿膠、知母、貝母等,以達養陰清肺之效。
【用法用量】另煎兌服,3-6g。
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 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 Nannf.或素花黨參 Codo nopsis pilosula Namt. ta moodesta (Namt.) L.T. Shen 或川黨參 Codonopis tangshen olv.及同屬多種植物的根。以條粗壯、質柔潤、甜味重、嚼之無渣者為佳。主產于山西、陜西、甘肅、四川等地。以山西上黨所產品質最佳。秋季采挖。
【處方用名】
1. 黨參: 又名上黨、潞黨。為切厚片的黨參。
2.米炒黨參:米炒的黨參。增強健脾止瀉功效。
3.炙黨參:蜜炙的黨參。增強補中益氣,潤燥生津的功效。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1. 用于脾胃氣虛,食少便溏,倦怠。常配白術、茯苓等。以達補氣健脾之效。
2. 用于肺氣虧虛,氣短咳喘。常配黃芪、五味子等,以達益氣補肺之效。
3.用于氣血虧虛,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常配當歸、熟地等,如八珍湯。
4. 用于氣津兩傷,口渴、體倦,脈虛。常配麥冬、五味子等,以達益氣生津之效。
在一般補氣和健脾的方劑中,常以黨參代替人參,但其氣薄力弱,若急救脫證,仍以人參為宜。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孩兒參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塊根。又名孩兒參、童參。以條粗,色黃白,無須根者為佳。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等地。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除去細小根須,曬干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生津。
1. 用于體虛氣陰不足,食少倦怠,口干少津。但其力量較弱。常與山藥、扁豆、石斛等配用。
2. 用于肺虛燥咳,干咳口燥,少津乏力。常配北沙參、麥冬等以增強療效。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為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絞股藍G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的干燥全草。又名五葉參、七葉膽、小苦藥、公羅鍋底。以帶有花果、體干、色綠、葉全、無雜質者為佳。主產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貴州等地。8月-9月結果前采收,去雜質,洗凈,切段陰干或烘干備用。
【性味歸經】微甘、微苦,微寒。歸肺、脾、胃、心經。
【功效】補氣生津,潤肺止咳,養心安神。
1、用于氣津兩傷,體倦乏力,氣短,口干舌燥等。常與人參、五味子,山藥等配伍使用,亦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體倦乏力等。常與黨參、白術等配用。
2.用子肺燥咳嗽,干咳少痰,舌紅少苔,常與沙參、玉竹等配用。
3.用于心牌兩虛,心神失養,心悸,失眠,體倦,食少等。常與黨參、當歸、酸棗仁等配用。
【用法用量】煎服,10-20g。研末內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便溏腹瀉者慎用。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 (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根。以條粗壯、質堅而綿、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甜者為佳。主產于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甘肅等地。種植的蒙古黃芪質好,野生的膜莢黃芪質次。春、秋二季采挖。
【處方用名】
1. 黃芪:又名綿芪、北芪。為切片的黃芪。
2. 炙黃芪:蜜炙的黃芪。長于補氣升陽潤肺。
【性昧歸經】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1.用于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①脾胃氣虛,為補益中氣的要藥。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常配白術,以達補氣健脾之效,如芪術膏。②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者,常配人參、柴胡、升麻等,以達補氣升陽之效,如補中益氣湯。③氣虛出血證及氣血虧虛證,常與當歸、人參等配伍,以達補氣攝血及益氣生血之效,如當歸補血湯、歸脾湯。
2.用于肺氣虛,表虛自汗及氣虛外感諸證。①肺虛氣短,咳喘無力,常配、百部、五味子等,以達益氣補肺,止咳平喘之效。②表虛自汗或者說易外感者,常配白術、防風以達益氣固表止汗之效,如玉屏風散。
3. 用于氣虛水腫。常配白術、防己等,以達補氣利水消腫之效。如防己黃芪湯。
4.用于氣血不足,瘡癰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常配當歸、穿山甲、皂刺等,以達托毒排膿之效,如透膿散;配以當歸、人參、肉桂等,可達生肌斂瘡之效。
5.用于氣血虛滯的偏癱,常與當歸、地龍、川芎等配伍。
6. 用于消渴證,常與山藥、麥冬、天花粉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0g~15g。大劑量30g~60g。
【使用注意】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者,均忌用。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Atrac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以個大、質堅實、斷面色黃白、香氣濃者為佳。主產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葉枯黃,上部葉變脆時采收。
1.白術: 又名于術。為切片的白術。
2.麩炒白術: 麩炒的白術。增強健脾和胃作用。
3.土炒白術 :土炒的白術。增強健脾止瀉作用。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1.用于脾胃虛弱。①食少、虛脹、便溏、神疲乏力。為補氣健脾的常用藥。常配人參、茯苓等,如四君子湯。②脾胃虛寒,腕腹冷痛,大便泄瀉,常配干姜、人參,如理中湯。③脾虛濕滯,泄瀉便溏,常配黨參、扁豆、茯苓等,如參苓白術散。
2.用于脾虛水停所致的痰飲、水腫。為治痰飲水腫的良藥。①痰飲證,常配桂枝、茯苓,以達溫化痰飲之效,如苓桂術甘湯。②水腫、小便不利,常配茯苓、澤瀉等,如四苓散。
3. 用于氣虛自汗。常與黃芪、浮小麥等配用。
4. 用于脾氣虛弱,胎動不安。常與黨參、砂仁等配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 Diascorea opposia Thunb的根莖。以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產于河南溫縣、博愛、孟縣、泌陽地區者,品質最優,稱懷山藥(淮山藥)。河北、江蘇、湖南等省都有種植。霜降后采挖。
1. 山藥: 又名薯蕷。為去雜質、潤透、切厚片、干燥的山藥。長于養陰生津。
2.炒山藥:麩炒的山藥。增強健脾、補腎之功效。
3. 土山藥: 土炒的山藥。增強補脾止瀉之功效。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益氣養陰,補脾肺腎。
1、用于牌虛食少、溏瀉、白帶等。常配人參、白術、茯苓等,以達補氣健脾之效,如參苓白術散、完帶湯。
2.用于腎虛遺精、尿頻等。常配熟地、山茱萸、澤瀉等,以達補腎固精縮尿之效,如六味地黃丸。
3.用于肺虛久咳、虛喘等。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以達補氣益肺之效。
4.用于消渴、口渴多飲、小便頻數。可單用水煎代茶飲,也可配黃芪、知母、天花粉等,以達補氣養陰之效,如玉液湯。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大劑量60~250g。研末吞服,每次6~10g。
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扁豆Dolichas Lablab L.的成熟種子。又名扁豆。以粒大物滿、色白干燥、無雜質者為佳。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秋季豆成熟時采收。多為炒黃用,用時搗碎。
【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1.用于脾虛濕盛。①食少便溏或泄瀉,常配白術、茯苓等,以達補氣健脾化濕之效,如參苓白術散。②濕濁下注,白帶清稀量多,常與白術、芡實等配用。
2.用于暑濕吐瀉,常配香薷、厚樸等,如香薷飲。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ey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eyrhiza in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rrhiza glabra L的根及根莖。以外皮細緊,有縱溝、紅棕色、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味甜者為佳。主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等地。春、秋季采挖。
1. 甘草 :又名國老。去雜質潤透切厚片干燥的甘草。偏于清熱解毒。
2.炙甘草: 蜜炙的甘草。偏于補中潤肺。
3.甘草梢:甘草的末梢或細根。偏于清熱利尿。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中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1.用于牌胃氣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常配人參、白術、茯苓等,如四君子湯。亦用于心氣不足的心悸、脈結代,常配人參、桂枝、生地黃等,以達益氣養血復脈之效,如炙甘草湯。
2.用于咳嗽。①濕痰咳嗽,常配半夏、陳皮、茯苓等。②風寒咳嗽,常配麻黃、杏仁等。③寒痰咳喘,常配干姜、細辛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3.用于熱毒瘡癰、咽喉腫痛、藥物及食物中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①瘡癰腫毒,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②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玄參等。③藥物、食物及農藥中毒,可配綠豆煎湯服。
4.用于腕腹及四肢痙攣性疼痛。常配芍藥、桂枝、飴糖等,如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
5.在方劑中,用以緩和藥物的猛烈之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如調胃承氣湯中,緩大黃、芒硝瀉下力;亦用以協調諸藥,如半夏瀉心湯中,使半夏、干姜、黃苓、黃連寒熱之性,升降之勢得以協調,等等。
【用法用量】煎服,3-12g。
【注意事項】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濕盛腹脹及水腫不宜用。長期服用較大劑量,可引起水腫。
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棗樹 Ziiphus jujuba Mill.的成熟果實。以果大而圓、肉厚核小,甜味濃、干燥,色紫紅色者為佳。主產于河南、河北、山東、陜西等地。初秋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入藥。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應用】
1.用于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
2.用于血虛。①心血不足,失眠心悸等,常配龍眼肉、酸棗仁、當歸等。②營血虧虛、肝氣失和的臟躁,精神恍惚、悲傷欲哭,常配甘草、小麥,如甘麥大棗湯。
3.常配入藥性峻烈的方劑中,以減緩毒副作用,并保護正氣,如十棗湯。
【用法用量】劈破煎服,10-30g。可去皮核搗爛為丸服。
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 s Coona Fialricias 或意大利蜂 Arc melifaos Linewos.所釀的蜜。以含水分少、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時蜜絲不斷并流成折疊狀,甜味純正,無異臭雜質者為佳。我國各地均產,春至秋季采收。過濾后供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功效】補中緩急,潤燥,解毒。
1,用于牌胃虛弱,倦怠食少,脘腹疼痛。常配芍藥、甘草等。以達補中緩急止痛之效。
2. 用于肺虛燥咳,干咳,咽干等。常配生地、人參等,如瓊玉膏。
3.腸燥便秘。單用有效,常與當歸、黑芝麻、何首烏等配用。
另外可解烏頭類藥物的毒。
【用法用量】沖服,或入丸劑、膏劑。15~3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濕阻中焦,濕熱痰滯,便溏或泄瀉者慎用。
為米、麥、栗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糖化制成。全國各省均產。
【性味歸經】甘,溫。歸胃、脾、肺經。
【功效】補中緩急,潤肺止咳。
1. 用于中焦虛寒,院腹疼痛。常與桂枝、白芍、炙甘草等配用。
2.用于肺虛干咳少痰。常與杏仁、百部等配用。
【用法用量】烊化沖服。每次15-20g。或人丸、膏劑。不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