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贈汪倫》這首詩開頭就犯了大忌諱?
勵(lì)人
娛評人
關(guān)注
之所以有人說李白《贈汪倫》的開頭就犯了大忌諱,主要是因?yàn)樗_頭一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就將李白的名字用在其中了,這在古詩當(dāng)中是非常不常見的。比如除了詩仙李白,同樣廣為人知的還有詩圣杜甫,詩王白居易,詩狂賀知章,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神蘇軾等等巨匠,但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很少有類似的情況出現(xiàn)。但是我覺得說“犯忌諱”是可以的,但說“犯大忌諱”則談不上。接下來詳細(xì)說說。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眾所周知,古人作詩無論是五言七言,還是對聯(lián)或宋詞,都是非常講究“字斟句酌”的,那么在《贈汪倫》中,僅僅“李白”和“汪倫”就占了4個(gè)字,這在惜字如金的古代,是非?!吧莩蕖钡?,也是不被一些詩人所欣賞的,畢竟有“偷工減料”之嫌。因?yàn)橹袊姷膫鹘y(tǒng)主張含蓄蘊(yùn)藉。宋代詩論家嚴(yán)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鼻迦耸┭a(bǔ)華也說詩“忌直貴曲”。 但我們讀“李白乘舟將欲行”時(shí),所得到的感受是非常明確的,“語直”、“意淺”、“脈露”、“味短”,“有直無曲”,似乎嚴(yán)羽和施補(bǔ)華所說的“作詩大忌”都被李白占全了。
?
而且不僅僅第一句很“平”,接下來的第二句“忽聞岸上踏歌聲”,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同樣都是平鋪直敘,同樣很平,雖然年代久遠(yuǎn),但似乎都不需要翻譯,讀者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沒感覺到詩仙李白的字斟句酌方面的功底啊,直到讀完第四句“不及汪倫送我情”,哇哦,原來,這四句詩在李白那里是一個(gè)整體,他在“平平平仄”,他在用“欲揚(yáng)先抑”的方式把對汪倫的感謝贊嘆之情放在結(jié)尾處,使其在和“深達(dá)三千尺的桃花潭水”的對比中余音繞梁。
?
那么說到這里,我有想起“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這句話,作為“忌諱”我舉得李白不會不知道這一點(diǎn),但他就要“把名字寫進(jìn)詩里”,他就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就是“敢為天下先”,他就是犯忌諱還要讓你夸他的詩有獨(dú)到之處。
?
從“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我們知道,汪倫來送別對李白來說是驚喜,他原本沒想到,所以《贈汪倫》是李白的直抒胸臆,“你真我更真”。所以《贈汪倫》最可貴的地方,已經(jīng)不限于“遣詞造句”,而制勝于情真意切。于是,李白的詩仙之名,李白的灑脫,也讓我們從他敢于“這樣作詩”之中感受到幾分。
所以,正如開頭我說,說“犯忌諱”可以的,但說“犯大忌諱”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