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陵園中的“上三冢”、“下三冢”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陵園以其30萬畝的占地、200余座陪葬墓而被稱為“天下名陵”,陵山主峰建在海拔1188米的九宗山。此山山勢突兀,孤峰回絕,九梁拱舉,一峰獨秀,山前關中平原一馬平川,山后涇河之水奔騰不息。雨天的昭陵更是云霧繚繞,美不勝收。千百年來,陵區老百姓中流傳著諸多有關昭陵的傳。做為土生土長的禮泉人,兒時就常聽長輩們說:“上三冢,下三冢,不知哪個葬的徐懋功”。當時并不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參加工作后才真正明白。“上三冢”、“下三冢”其實是昭陵陵園內的兩座陪葬墓。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九宗山卜陵詔》頒發后,許多皇親國戚和佐命功臣陪葬陵。在眾多的陪葬墓中,有兩座墓葬與眾不同,各有三個冢。一座位于北距陵山9公里處的山底村北,一座位于北距陵山11公里處的昭陵博物館院內。分別是唐代名將衛國公李靖和英國公徐懋功墓。 其實 ,1975年以前兩座墓前都豎有神道碑,山底村北墓葬為李靖墓,昭陵博物館院內墓葬為徐懋功墓。 只不過老百姓大多不辯,陵區才流傳著那句話 。“上三冢”即為李靖墓,“下三冢”便是徐懋功墓。唐太宗李世民曾言道:“唐興名將,英衛而已!” 可見對二位將軍的器重。
李靖,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人,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唐代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先后南平蕭銑、輔公祐,北平東突厥,西破吐谷渾。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李靖夫人去世,唐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舊例,把墓冢修成東突厥境內的鐵山、吐谷渾境內的積石山,以此表彰李靖的特殊功。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亡,和夫人合葬。所以,李靖墓冢為兩個長方體土壩和一個圓錐形土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上三冢”。
徐懋功,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后避唐太宗諱改名為李績。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被封英國公。早年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后來成為唐王朝開拓疆土的主要戰將,先后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一生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唐王朝信任,被譽為“國之長城”。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徐懋功去世,唐高宗下詔所筑墳墓以漢衛青、霍去病先例,依照陰山、鐵山、烏德踺山而建,用以表彰其敗東突厥和薛延陀之功。所以,徐懋功墓中為三個18米的圓錐形土堆倒“品”字型排列,老百姓稱為“下三冢”。后來徐懋功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兵敗后,武則天遷怒于徐懋功,將其墓葬破壞,中宗李顯繼位后,有為其平反,二次衣冠再葬于此墓。
明代趙涵《覓昭陵陪葬碑》中就寫到“遙望九宗山,古冢何累累。上有名王宮,下葬賢臣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