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接燕山,西依太行山與山西為鄰。河北地區的文明肇始于遠古,早在舊石器時代,桑干河流域一帶就有人類生存活動。先秦時期,河北已經成為北方文化最為重要的核心區域之一,是古代中原的光被之區,燕趙文化的首善之地。
古代河北不僅文化發達,同時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邢窯、定窯、磁州窯以及井陘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顯耀的地位。
◆ ◆ ◆
邢窯是我國唐代著名窯場之一,以生產類銀、類雪的白瓷而著稱于世。窯址主要分布于今邢臺市內丘、臨城一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窯早期以燒制青瓷為主,隋代已能燒制薄如紙、白如雪、質如玉的精細透光白瓷,將我國制瓷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唐代,邢窯白瓷胎質堅細,釉面光潔,造型莊重大方,裝飾紋樣豐富。邢窯產品不僅“天下無貴賤通用”,而且細白瓷曾作為貢品,大量運往京師,專供皇室享用。
邢窯遺址圖
邢窯白瓷的出現打破了青瓷獨尊的局面,與浙江越窯并駕齊驅,形成了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發展格局,為后世各種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邢窯的產品種類十分豐富,隋唐時期以白瓷為主,細白瓷產量很高,供不應求。邢窯瓷器的做工十分精細,底足像車床旋削過一樣,棱角分明,規范如月。不僅如此,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也十分豐富,印花、刻劃花、雕塑、鏤空等,手法多樣。彩繪瓷與唐三彩等色釉品種更增添了邢窯豐富的文化內涵。
定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轄區內,曲陽縣唐宋以來多屬定州,故稱定窯。
它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貢御時間最長、文獻記載最多的窯址,是上至宮廷貴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用,宋金對峙時期還曾用于南宋和金貿易的一類瓷器。
定窯遺址圖
其最重要的產品是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成為宋元時期士大夫清雅藝術取向的典型代表。其歷史地位因長期以來持續不斷的文獻記載而倍受人們的關注,又由于其廣泛的影響,近代被學者列為六大瓷系之一。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一個巨大的民窯體系,河北古代四大名窯之一,具有極為鮮明的民窯特色;它傳播廣泛,影響深遠,蜚聲中外,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磁州窯瓷器的裝飾藝術豐富多彩,在白化妝土上運用劃花、刻花、剔花、印塑、繪畫、彩釉等多種多樣的技法來裝飾瓷器。
磁州窯遺址圖
特別是磁州窯工匠將傳統的中國繪畫技法直接用于瓷畫,形成了黑白對比,反差強烈的藝術效果,并以其自由、瀟灑、粗獷的畫風來表現當時社會的人文、民俗,為普通百姓所喜聞樂見,從而,“白地黑花”成為磁州窯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
井陘窯系山區河流旁土地與建筑雙覆蓋型窯址。1989年10月河北省井陘文物復查隊開始發現。迄今在160平方公里縣域中已確認城關、河東坡、馮家溝、南北陘、南北橫口、南北防口等12處窯址。
自1993年5月至2008年8月河北省井陘窯考古隊發掘城關、河東窯址7次。搶救隋、唐、五代、宋、金窯址作坊4處,窯爐19座,搶救發掘了同期墓葬21座,被金元之際蔣祈稱做“真定瓷”的完整和基本完整的瓷器三百余件,瓷片二十余萬片。2000年古陶瓷大家耿寶昌先生看過發掘現場,將井陘窯確定為“河北四大窯”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保單位。
井陘窯遺址圖
井陘窯產品以白瓷為主,唐后期以迄金代為盛燒期,產品先后可與邢定二窯相媲美。同期所產黑、醬、雙色、兩色、綠、黃、藍等顏色釉瓷頗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