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了嫦娥五號的長征五號遙五火箭,順利點火,成功起飛。
這次中國發射登月火箭的目的,是挖土,足足兩公斤,然后再從月球起飛,返回地球。航天集團的小伙伴們,已經用穩重帶皮的講解方式,說明清楚了嫦娥五號,將以怎樣的方式,實現這一過程:
距離距離最近一次從月球上帶東西回來,那已經是44年前的事了。上世紀,美蘇登月大戰,一共帶回來382.335千克月巖土壤。突然擁有了那么多月巖儲備的美國,把月巖分成了很多塊,1978年布熱津斯基訪華,附贈了一塊月巖樣品,僅有1克重。有人推薦歐陽自遠,因為只有他,有過研究吉林隕石的經驗。歐陽自遠小心翼翼地將隕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研究,另一部分送到了北京天文館進行珍藏。這一鑒定不要緊,點燃了這位地質學家的太空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993年,研究了13年月球土壤的歐陽自遠,向國家提出了“我們中國可以探測月球了。”歐陽自遠說:“月球上有特殊的能源,他能夠供應人類未來核聚變材料,至少可以為人類解決一萬年的能源需求。”就這樣,他頂著發展中國家的帽子,和技術落后的底子,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它名字便是:嫦娥就是第一步,先繞月飛行,看看我們繞月的能力到底行不行。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以飄逸的走位,成功繞月;當“嫦娥二號”繞月玩耍的時候,就帶回來很多照片,高分辨率的哦,一張全月球數字影像圖,分辨率達到7米。2013年,嫦娥三號軟著陸月球正面,還帶著一輛玉兔車一起月亮上玩耍,一起搞“巡天”、“觀地”、“測月”的聯合科學探測。好在后來逐漸恢復,我們也拿到了非常寶貴的月球地質數據。等嫦娥四號再發射的時候,航天集團的小伙伴們就開始皮了。航天集團的小伙伴們,在連夜吃下N多個包子之后,決定將嫦娥四號,發射到月球背面去登陸。要知道,月亮從來沒有給地球人展示過他的背影,而且月球背面的數據,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都是盲區。這難不倒航天人,自從中國開始航空航天領域的探索以來,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飛到月球背面去登陸了。同時,玉兔二號也拍到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近距離照片。
中國就已經發射了一顆叫“鵲橋”的中繼星,當傳話筒,所以玉兔二號著陸月球背面的時候,“鵲橋”很快就聯系上了它。從上世紀50年代,人類發射到月球的探測器有100多次,但是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一次都沒有,因為月球背面會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通訊,即使探測器降落在月球背面,信號也會被擋住發不出去。技術上,可以用到“中繼衛星”作為月背和地球隔空喊話的使者,但要實現地月精準的傳書,還有很多麻煩事,比如合適的地月引力平衡點,運行軌道......中國發生的中繼星“鵲橋”,成功地搭建了太空高碼速率通信鏈路,用來幫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行動,以便在月球上拍全景。這次嫦娥五號將降落在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底部附近的一個直徑70千米山丘---呂姆克山中。為了保證這次任務的完成(當然,我們絕對相信中國航天工程的實力)我們設計了重型火箭:長征五號,使用的是液氧煤油+液氫液氧,環保又高能;長征五號上面搭載的“嫦娥五號”,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件套組成。在月球軌道上運行時,著陸器和上升飛行器將下降到月球表面;而服務艙和地球返回艙則會繼續保持在軌運行(這個還在飛哦)。
在“嫦娥五號”發射前,我國已經在2014年就發射了一顆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名字叫“嫦娥5T”。嫦娥5T已經按照技術人員的設定,成功登陸月球,并成功返回地球。我國探月計劃“繞、落、回”三步對應設計的是嫦娥一、三、五號,但為了以防萬一,我們還設計了備份衛星,也就是嫦娥二、四、六,用來預防因為突發事件,而導致的拖延。例如“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用星,最后改成為“嫦娥三號”的發射做探測準備,并探測了小行星圖塔蒂斯;“嫦娥三號”已經成功完成了“落”的任務,它的備份“嫦娥四號”就去實現了月亮背面的著陸探測;前面幾次的探月過程,嚴格意義上說,更向在做信息收集。我們能挖兩公斤土回來,按照航天集團小伙伴們哪種穩重帶皮的作風,新中國之初,毛澤東提出了“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但是對于航天事業,一方面花錢,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件威力巨大的國家宣傳機器。所以,在蘇聯和美國相繼在太空領域展開競賽的時候,中國遭到了定向的技術封鎖。偉人為了推動衛星研制,在不同時期發布、審議通過了多項規劃和報告,出臺了多項專門的措施和辦法,形成了保駕護航。于是錢學森掛帥,中科院執行,解放軍調配,鐵道部支援……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 1960年,中國首枚探空火箭終于在上海試射,而后1965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上空爆炸,1970長征一號將“東方紅,太陽升”的信號向全球傳送,1990年,長征三號成功發射了一顆一通信衛星,中國開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面對中國航天力量崛起,美國切斷了和中國航天合作合作的可能性,當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啟動的時候,其他國家都可以參加,唯獨中國不可以!為了進行技術封鎖,美國舉行的高端航天學術會議,都會禁止中國學者參加。無法分享航天強國的技術和經驗,中國只能退而求其次,嘗試和歐盟合作,結果也被美國攪局;2003年,決議不讓表態,資料不讓瀏覽,技術細節不告知……在孤立無援又沒有充足資金的情況下,中國一批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憑借對航天事業的熱忱,對祖國的熱愛,艱苦奮斗的精神,終于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奔月,2016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在那之后NASA破天荒的第一次主動聯系中國航天局,希望就嫦娥四號展開合作!當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之后,美國宇航局第一時間進行了祝賀和點評,同時,美方希望嫦娥五號的數據,能夠與世界,尤其是美國進行分享,以增進“以增進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就像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和阿爾忒彌斯計劃所做的那樣。”實際上,當年美國送給中國的那克月巖根本沒有什么研究價值,還耽誤了科研人員不少寶貴的時間;等嫦娥五號帶回月巖之后,中國可以回贈美方2克月巖,以表達當年厚贈之情。當一顆顆火箭在甘肅、陜西、四川、海南沖天而上的時候,那些被偉人播下去的星星之火,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燎原,探月總設計師吳偉仁說:“采回的月壤,一部分放在北京,另一份放在湖南。因為毛主席說要上九天攬月,現在我們實現了九天攬月,可以告慰毛主席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